家校共育,边界在哪儿是个难题。据媒体报道,这几年,高学历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多有顺利且成功的求学历程,大多积累下了成熟、成体系的学习经验。部分家长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套用”到孩子的校园教育中,点评和质疑教师授课内容。这让一部分教师陷入困惑:家长总来指导教学,课都不知道怎么上了。
图说:放学后,老师在指导学生回家作业。孙中钦 摄
家长“指导”教学,让人联想起前阵子的热门话题:教师通过微信群“指挥”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导致有的家长“愤而退群”,教育部门因此重申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规定。实际上,“家长群”不仅可能成为部分家长的负担,也让不少教师“爱恨交织”:沟通变得方便了,边界感却变得模糊了,“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如今,家庭正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学校教育之外,家长为孩子安排、规划课外学习内容,已是普遍现象,从校外培训机构的火爆就可见一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家庭在孩子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指导”和“指挥”现象,显示出家校边界模糊的问题。对于“指挥”,已有禁令在前,需要更好地落到实处;对于“指导”,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探讨,确立家校沟通的界线,完善家校沟通的机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翼齐飞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一个翅膀去“指导”另一个翅膀怎么飞,很可能就会乱了阵脚。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一方面,教师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也需要遵循课标和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教师虽然有责任关心每个学生,但教学要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不能只听从单个意见。对教师来说,不能把自己的专业职责“转嫁”给家长;对家长来说,有权对教学提出意见建议,同时也不要过度干涉学校教育。
家校共育,多些相互尊重的平等沟通,少些“指导”和“指挥”。双方不越位、不缺位,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郁晶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