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来源/学校供图
如何在变局中理解中国?如何帮助学生具备理性的逻辑判断力?如何以更大的视野提高对事物的认知高度?日前,一场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来自经济管理学科的优秀教师与师生分享课程思政经验。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夏纪军分享了《博弈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案例在经济学、管理学里面用得非常普遍,授课团队以“课程思政案例”的理念,共同讨论合作研发,整合了12则包括中国改革实践、商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能够以专业知识、直观感受展开深入探讨。“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例是可以复制的,可以共享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罗守贵同样提到了案例的意义。《经济学原理》课程使用的理论教材是哈佛学者曼昆的著作,也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畅销作品,但其中的案例全部来自西方国家。“未来,重要经济议题需要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讨论,这些讨论应基于知识而展开,繁荣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而是能以一种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实现。”他说,“我学生们指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人类历史上很可能没有其它事件,能比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更多人口脱离贫困。《经济学原理》都在讲别人的故事,非常有必要编一个跟它配套的中国的案例。”因此,罗守贵和教师团队带着学生,编选了51个来自中国市场的案例纳入教材。“课程思政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要让学生喜闻乐见,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此外,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持之以恒。我们的案例集接下来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会带着学生出更新的案例。”
课程思政究竟对学生的价值观有怎样的塑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代中强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谈道,“从1949年到1978年,从1978年到现在的数据呈献给学生的时候,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全球贸易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让大家看到世界贸易发展的大势,同时也通过这样的课程塑造学生的国家利益观和全球分析的视野。”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更重要的是将来的适应。思政教育要运用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活的素材把中国的需求、元素、制度以及优势概念性地传输给学生,教会学生运用具有高度的逻辑思维和认知维度去思考。”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学校教务处处长杨颉指出,课程思政的形式要多元化,与学科结合,追求真理,结合审美,让课程思政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更加贴近学生。“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哪一种对中国是适合的?以探讨、对话的形式去引导学生,是更加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