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刻"出品
“70后”丈夫立下“下辈子依然非你不娶”;“80后”医护工作者写下“愿疫情度过山河无恙,一定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家人”;“90后”对未来的自己留下“希望自己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有一天自己想要结婚了,是因为爱TA”;“00后”祝愿“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些都是中华遗嘱库2020年收到的“微信遗嘱”。
3月19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华遗嘱库共收到近7万份“微信遗嘱”。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市民无法出门办理遗嘱,因此许多人选择了通过在网上写下“微信遗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同时,他们还可以要求中华遗嘱库,在指定的时间,将微信遗嘱发送到指定的人手里。
据悉,疫情最严重的2月、3月是收到“微信遗嘱”的高峰期,每天最高可达到上千份。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7.4%,其中有不少是在读学生。中华遗嘱库上海分库主任黄海波表示,“微信遗嘱”的模式颇受年轻人青睐,他们对遗嘱并不抗拒和反感,反而更趋向于主动接受。
不同年龄层留下的“微信遗嘱”的对象和内容也各不相同。“70后”大部分留下的是对子女的叮咛嘱咐,也写下了羞于对爱人明言的甜言蜜语。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一代,则多为对爱人的不舍、对孩子的期望、对父母的愧疚,以及对自己名下财产的合理安排。“90后”的“遗嘱”内容和人生阶段有关,有对暗恋对象的表白,有对过往感情的释怀,有发泄对生活和工作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小目标。“00后”则多为对学业的希冀,对爸妈难以言说的那句“我爱你”。
“‘微信遗嘱’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主要表达的是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内容。”黄海波表示,《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微信遗嘱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某些个人事务,“中华遗嘱库开通该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通过这种更加温馨的方式传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