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交大学生在实践基地翻地 记者 孙中钦/摄
泥土地是柔软的,脚底的触感直观传来;泥土地也是坚韧的,铁锹铲尖的阻力也是如此直观。而这就是培育希望的地方。大学里用半年的时间,以智慧和汗水,在春天播种希望,在秋天收获喜悦。今天上午,130余名上海交通大学2020级本科生在闵行校区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认领了自己的“责任田”,拿起锄头躬身耕地。热门的精品通选课《走进神秘的番茄世界》和高人气“葡萄与葡萄酒文化”社团也有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模块。
图说:学生们今天的任务是平整土地
细心地捡拾出影响种植的石块,翻除残留的芦苇根,铺好通向田地的道路,学生们今天的任务是平整土地。前几天连日春雨让泥土湿润,一个个都成了“泥腿子”,但是好的土壤条件是一切的开始,大家仍然悉心以对。挖沟、起垄、改良土壤,还要选苗、制定种植方案,各家“责任田”还有不少专业活。一时间学生们还有些“无措”,动起来,迈开腿,弯下腰,只要心里有想做的事,手里就停不下来。不同于粗放“学农”或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体验,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依托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构建了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番茄种植与果干生产两个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模块,形成从种植到生产加工的全链条劳动体验。
“我身边也有不少同学从来没有种过地,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学农的学生,如果没有下过田耕过地,好像这个专业就有点白学了。至少掌握这些劳动技能,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一定会有帮助的。”农生学院大一学生李宇飞不是第一次下地干活,在山东家里也帮父母种过小麦,但是翻没耕过的地还是第一次,“比家里的活辛苦多了,刚下过雨还很泥泞,要把石块翻出来也不容易。”手里的铁锹、耙子沉甸甸的,虽然感觉挺辛苦,却也充实。
图说:这场种植实践的背后也是一次兴农的体验
这也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从课堂到田头,这场种植实践的背后也是一次兴农的体验。“番茄有17个品种,我们现在吃的只是其中一种,”赵凌侠教授在导论课上告诉学生们,“从野生番茄品种中培育出适合自己国家种植、食用的品种,这是一件竞争激烈且任重道远的事情。”
“每株葡萄多大、每串葡萄多大,要控制好有许多科技含量。智能采摘、生产加工等环节也有许多需要高科技参与的环节。”宋士任老师在交大苗圃像大家展示经过改良的交大葡萄,这些品种已经在不少基地推广种植。学生的责任田也将种上葡萄苗,宋老师邀请大家,待到葡萄成熟时,一起去工厂酿酒、品酒。
这是上海交大劳动教育的一次试点,农生学院将从2020级本科新生实现全覆盖,同时通过通识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向全校辐射。除了耕种,学生还将参与生产、加工等环节,秋季学校还将举办劳动教育课程成果展,一场来自交大学子自种自产的“农展会”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