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让我的情绪有点复杂,身体还存着些刚过完年的懒散,可脑子却像早高峰的地铁,又挤又不敢停下来。曾经流行一种感慨:身体太快了,灵魂没跟上。似乎大家都烦这个,但有时反过来想想,总比灵魂太快了,身体没跟上的要好些。有时,事情就得正着想完,再反着想想。

施政:稳稳的幸福-LMLPHP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最多的词是“发展”,有137次。第二是“稳”,有64次。接着就是“改革”和“创新”等等。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之后,我们如何既要发展又要稳地迎接2021年,实在是个很辩证的问题。

身在公交企业,每次一听到“发展”、“创新”,我就开始思考AI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然后就会出现一种身体和灵魂都跟不上的无力感。直到有一次跟我妈出门。我开车,她晕车,然后她对我说:换我开会儿。

需要说明的是,不止我妈,其实很多晕车的人开车是不晕的。这个发现让我高兴了足有三天,起先我觉得无人驾驶也许会推升晕车药的销量,这是个商机。然后我的脑子里又延伸出很多这样的商机。当然,最后我把这些乱糟糟的想法统一升华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很稳的一点是:围绕人的需求。“人”从来都是目的,这在中国的抗击疫情中表现得特别彻底,所以,要同时满足“发展”和“稳”的未来,必须关注人的需求。

那么,公交的发展和稳分别是什么?推理的过程是:公交最直接的发展当然是让更多的人来坐公交,甚至是让不坐公交的人也来坐公交。但鉴于目前公交最主要的功能是城市交通,所以如果这些人平时不坐公交车,那就说明他们对于公交的城市交通功能没有需求。那么,公交除了城市交通需求还能满足什么需求?然后,公交稳在哪里?我知道你在想:公交的工作稳定呗。边儿去!我这里讲的是公交对于城市来讲,稳在哪里?我们的答案是:固定的线路和亲切的城市。据说现在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资深上海人,很可靠的标志就是看他会不会坐公交。而上海人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上海为骄傲。所以如果公交线路能够串起这座城市的风景,讲讲城市背后的故事,作为城市旅游的一种方式,那些不坐公交的人会不会愿意来试一试呢?

每当我们讲发展,后面多半会跟两个词:改革、创新。改革,公交经历了三轮,而真正本质上的主动创新性改革还没有过。我们总是以为创新是那些创新型企业的事儿,可如果这些词背后根本的逻辑是人的需求,那么作为一个每天服务两百多万人次和本身解决几万个工作岗位的行业,难道不应该是一道必答题么?认真地梳理一下,其实大部分的创新在开始之初未必比现有的东西好。比如外卖,它怎么可能比你坐在餐厅里用餐更精致、更色香味俱全、更能享受全套的服务?比如网约车,当初它是靠着比出租车还便宜的价格来占领市场份额的。所以,更方便、更便宜才是创新的逻辑,因为在它的背后是人对于方便和便宜的底层需求。而网约车之所以后来敢这么涨价,则是因为它看上去比在路边等出租车更稳。

这个三月,我们在忙着设计第二条红车线路,我们希望抓住建党一百周年的时间点,为公交试试在城市交通之外的另一种功能,希望它是一条可以把不坐公交的人吸引到公交来的路径,希望可以在主线下埋伏一条辅路,就像当初的外卖之于团购,移动互联之于PC端。虽然这很难,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过于沮丧,毕竟我们知道当年成功打败了我们的猴子现在还呆在树上。而执着于创新和发展的人也一定不是热爱冒险,他们想要的,稳稳的幸福,一定是身体和灵魂,在一起,在一起。

03-2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