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评 | 对捕捞江刀说“不”,相见不如怀念-LMLPHP

图说:江刀。杨建正 摄

找不到就对了——两年前,国家就已停发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今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启动“十年禁渔”。明前春日思刀鱼,骨软如绵鲜落眉。众里寻他千百度,海江洄游何时归。每逢清明前夕,“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都会让不少人牵肠挂肚,但如今,市场上却难觅踪影。

还在卖正宗江刀的,必是“顶风作案”。

刀鱼,春季从浅海逆流而上,至长江产卵,游到靖江段,盐分淡化,肉质鲜美。从近海捕捞的海刀,未经洄游,口味略逊。眼下能买到的,就是海刀。

既然江刀不能捕捞,能否走养殖之路?探索早已起步,但刀鱼脾气暴躁且挑食,生长环境又复杂,人工养殖难度颇大,离量产仍有一段路;口味还原度,也有变数。

这可急坏了一些老饕——还有机会尝到那“鲜掉眉毛”的佳肴吗?别着急,现在只能等。保护长江事关重大,口腹之欲先忍一忍。

十多年前曾走访靖江,对俗称“迷魂阵”的渔网记忆犹新——网眼直径不足两厘米,连刀鱼幼苗也不放过。彼时,滥用电拖网屡禁不止,恰似一道道夺命屏障,将途经活物“一网打尽”。还有人为了抢生意,守在长江口过早捕捞,刀鱼刚洄游到半路,就被无情“截杀”。采访中,渔民老刘面对浑浊江水连声叹气的画面,至今挥之不去。

滥捕加污染,江刀告急!年产量从1973年的3750吨降到1983年的370吨,2002年后不足百吨,2011年仅12吨。如果不是因为清明后骨硬如铁,不再味美,也许早已灭绝。同属“长江三鲜”的鲥鱼,上世纪就已消失。食客只不过少了一道美味;长江却永远失去一个珍稀物种。

禁捕,为了保护。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禁渔的目的是修复长江生态,“结合河流栖息地修复、污水排放管理、化肥农药限制等措施,长江水域生态系统到2035年会修复到最佳状态。”

或许不用等到2035年,江刀就能重回餐桌。到那时,我们决不能再犯过度捕捞和破坏环境的错误,须严控准入门槛,配合有效监管,在保护种群和享受美味之间,找到平衡点。

长江禁渔十年,相见不如怀念。做足种群保护,相约再去尝鲜。

曹刚/文

03-29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