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中国芯”和创新药大梁 全国1/7科创板企业来自张江-LMLPHP

图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漕河泾园区  采访对象供图

芯片设计,好比把“大上海”地上地下的万千楼宇、车道、管线,浓缩于一枚小小的指甲盖上,其难度难以想象。张江示范区用十年创新路,搭建起国内最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挑起“中国芯”的创新大梁。

2015年10月,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欢庆之余人们发现,青蒿素是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尽心尽快培育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成为是张江自主创新的不变初心。

目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全国1/7科创板上市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拥有“中国芯”、创新药的基因。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企业高密度上市,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引力波”,推动张江作为核心承载区,成为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颜值”担当。

张江 “中国芯”产业占全国1/5

集成电路设计,是名副其实的高精尖。“在指甲盖上,构建一座上海,还不容许有亿分之一的出错率”,这是杨崇和20年来的梦想与实践。这位自嘲“史前海龟”的芯片设计工程师,上世纪90年代学成归国,是同行眼中的中国芯片第一代“海归”。“那时,国内会做集成电路设计的人很少,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去学校培训工程师。”杨崇和说,令人沮丧的是,辛苦设计出芯片架构,客户却对本土企业认可度很低,“有的甚至会拆开芯片封装,看看到底是谁设计的”。

不过,面对大多数人的不信任,杨崇和同样报以“不服气”。2004 年,二次创业的他,创办了“澜起科技”,一直从事内存接口芯片的设计研发。凭借其长期的技术积累,“澜起”在DDR4时代确立了行业领先优势,成为全球可提供从DDR2到DDR4内存全缓冲/半缓冲完整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19年,“澜起”递交了首批科创板企业的招股说明书,更登上了含金量十足的上海科学技术发明奖榜单。

放眼张江,澜起与杨崇和这样的创新故事,每天都在覆盖全市各区的张江“22园区”上演着。一个个IT创业者,一家家集成电路企业名不见经传,却深蹲创新。它们由点连线,从线至面,描绘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最优的产业集群,使得张江示范区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水平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14纳米实现量产,工艺能级和产品覆盖度全国领先,多个细分领域打破国际技术垄断,2020年产业销售规模达到约1800亿元,占全市比重从“十二五”期末74%上升至约87%,占全国1/5。

“张江药谷”出品全国15%原创新药

复星医药、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微创医疗……今年初,位于张江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不约而同做着同一件事——申请市级医院生物医药临床研究。符合条件的企业,科创办还送上暖心资助。“资助额按照技术开发合同实际支付金额的20%给予事后一次性支持,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市科创办产业处处长李祖兴说。

临床试验是创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牵手家门口的高水平医院,一直是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共同的渴望。例如,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有限公司一款用于治疗淋巴瘤的新药,由于难觅本地医院,只能远走天津开展临床。然而,到外地做临床相对麻烦,成本也比较高。有了临床试验加速器,本土生物医药企业“一网通办”线上申请,由相关部门审核后,就可在线匹配意向医院。

如今,大分子生物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细胞制剂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企业在研发新兴生物药时,都会面临一个共性难题,如何从实验室小样本扩展至工厂化的规模生产。去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在张江启动中试研究模块,帮助企业创新飞跃新兴生物药的“中试鸿沟”。平台的单抗药中试线、细胞治疗药品第三方检测、生物药GMP制备生产线等,为本土药企提供了走向前沿的“创新阶梯”。

抓“共性问题”,给生物医药企业集体“补补气”,正是张江示范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秘方之一。近年来,翻开中国创新药地图,“张江药谷”成为最夺目的创新地标。最新数据显示,张江已经诞生了全国15%的原创新药。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新冠肺炎疫苗……张江不仅对标“国际首创”高大上,更瞄准百姓最怕的疑难杂症。截至2020年9月,国内获批上市的17款抗癌创新药中,近1/3品种来自张江创新药研发企业。

03-30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