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沪剧《挑山女人》剧照 官方图 下同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重磅剧目,曾拿下“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大奖的沪剧《挑山女人》今明两晚在美琪大戏院再度上演。观众席里不仅有“追剧百遍也不厌倦”的戏迷,还有来自各个地方剧种的“挑山女人”。
迄今为止,该剧已被河南豫剧、广西壮剧、山西蒲剧、安徽黄梅戏四大剧种搬演、移植。而《挑山女人》也正以这样的方式走向全国,如种子般播撒在广袤的大地。对此,宝山沪剧团团长、沪剧《挑山女人》主演华雯直言:“一部作品能走多远,除了要经历时间上的考验,也要检查空间上的拓展度。《挑山女人》被那么多剧种相中,既是作品本身的魅力使然,也是对‘上海品质’的肯定和推崇。我们也算是给上海‘扎台型’了!”
移植搬演 最佳传播
自2012年10月26日首演至今,《挑山女人》这部由宝山沪剧团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原创小成本沪剧盛演9年而不衰,巡演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拿下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在内22个重要文艺奖项,累积演出场次达279场,观摩人数超过28万。
在创排之初,任谁也没想到,这样一出由区级剧团打造,既无大制作、也没大明星的小成本制作能走南闯北盛演九年,还能数度受邀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助力沪剧这一地方剧种拓展全国影响。事实上,除了巡演所到之处破除“语言隔阂”,凭借真实感人的故事及朴实诚挚的表演征服观众,豫剧、壮剧、蒲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纷纷提出移植、搬演的要求,更是全国影响力的体现。
河南豫剧是最早移植该剧的剧种,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员史茹最初看影碟就泪流满面,在获得宝山沪剧团首肯排演豫剧《挑山女人》后,她带着这部戏进校园、下基层广受欢迎,成为当地老百姓心心念念地好剧。在遇见《挑山女人》前,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的演员闫海燕几乎要放弃这一行了,连头发都剪了,当听说这个戏要被移植,便决定留在舞台。至今,她都记得初看这部剧的情景:“我是北方人,压根听不懂沪语,但被华雯的表演深深打动,我真的连上厕所都舍不得去。”
值得点赞的是,面对想要移植搬演《挑山女人》的剧团,华雯从未开口要过一分钱版权费,仅要求对方在说明书上写明“向上海宝山沪剧团学习剧目”即可。在华雯看来,这是上海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契机,也是各地剧团对“上海出品”的信赖,这也体现了上海文化的胸怀。她直言:“豫剧、壮剧等地方剧种的改编帮助《挑山女人》长久地留在河南、广西、山西的舞台。尤其是黄梅戏的移植,更是让这本就来自齐云山的故事,能够回到家乡以安徽家乡戏的形式唱给汪美红的父老乡亲听,这体现的是‘上海制造’的能力和品质,也展现了长三角文化交流的成果。”
“上海制造” 品质保证
《挑山女人》根据齐云山女挑夫汪美红的真实故事改编,和如今很多原创的现实题材剧目,注重挖掘本土区域的英雄典型不同,沪剧《挑山女人》将目光投向长三角,聚焦一个安徽的“女挑夫”。安徽故事上海来讲,既体现了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博大的胸怀,也凸显上海班底的精耕细作,展现“上海制造”过硬的品质保证。
沪剧这一颇有局限性的地方剧种,要“跨界”“破圈”掀起移植热潮并不容易,除了本身过硬的艺术品质外,也离不开眼光长远的市场策划和持之以恒的舞台磨砺。据悉,沪剧《挑山女人》在诞生两年后便“圈”了一批铁粉,粉丝们组团包大客车、买火车票“追”着看戏,而随着作品走南闯北,这支“戏迷”队伍里不止有上海的沪剧迷,更添五湖四海的朋友,口口相传让《挑山女人》的影响力在老百姓中推广,这也给予其他地方剧种搬演的信心。
在全国屡获大奖后,《挑山女人》并没有停止它的巡演步伐,还是每年都会定期下社区、走学校、进基层。作品既几度受邀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也曾“轻车简从”地亮相大学的礼堂,甚至空旷的篮球场。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的需求,《挑山女人》多次举办“金曲大奖赛”,剧中“天上宝、地上宝”“妈妈莫伤心”等催泪唱段在戏迷群传唱至今。
回看沪剧《挑山女人》掀起的搬演热潮,亦是上海这一“戏码头”向“戏源头”转型的缩影。现如今,曾被冠以远东第一戏曲大码头美誉的上海,不仅是各大剧种争相竞艳的舞台,还是原创优秀作品的孕育孵化地,而“上海制造”不单是潮流导向标,也正向着品质保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