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江南许多小城一样,这个小城也有一条江穿城而过。所不同的是这条江有点特别,它是江南地域里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江,叫曹娥江。

上虞这座小城,流淌着孝德文化的长河-LMLPHP

曹娥是东汉年间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十四岁那年为寻迎潮神落江而溺的父亲,她沿江号哭七昼夜,最终投身江中,尸负父尸出水。曹娥投江救父的行为,孝感动天,这条江也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其实,在叫曹娥江之前,这条江也是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叫舜江。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就出生在这条江边一个叫握簦的小山下。虞舜是中华民族的“明德始祖”,“年二十以孝闻”,列二十四孝之首。因了虞舜和曹娥,这条江成为中国文化版图上久孚盛名的孝江,孝德也成为依这条江而立、滋这条江而长的小城,最丰厚的精神血脉,最鲜活的人文基因。

在这个小城生活了五十多年,我和许多人一样常去走走看看的地方,就是那些氤氲着孝德气息、诉说着孝德故事的古迹、遗存、景观和场所,如江南第一孝庙的曹娥庙、虞舜遗迹的舜井、占地近40公顷的中华孝德园等。

立于曹娥江边的曹娥庙,始建于东汉,1800多年间屡毁屡建,现存的是1934年重建的容貌。曹娥庙有宋碑、楹匾、雕刻和壁画四绝,这些凝结和表现孝德人物、故事、诗赋、戏曲的艺术品生动精致,让人百看不厌。曹娥庙正大门悬挂着明代徐渭亲撰且手书的楹联: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徐渭是以狷介不羁出名的,这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楹联,将孝德的喻世和普世,说得尤为形象中肯。亦因此,曹娥庙在小城百姓的心中一直是亲切、朴实之地。

位于小城龙山脚下的舜井,相传是当年虞舜为百姓安宁、避丹朱之乱隐居老家小城时所掘。几千年岁月更替,舜井的水一直源源不断,清澈如镜。来了客人、逢着故交,小城人都会端出一杯用舜井水冲泡的茶。这是小城的礼数,也是小城人的骄傲,几千年的传承光大,孝德文化也像这汩汩不竭的舜井水一样,浸润在小城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于百姓的行为举止间。

其实在这个小城,有关孝德的古迹、遗存、景观等远不止曹娥庙和舜井。2010年小城申报全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民协的专家踏看、考察,小城尚存的孝德古迹、遗存、景观等达70余处,史书记载的孝德人物、事迹、故事等有100余位(桩)。

前几年走在小城的一些街路、巷弄里,你会经常看到一位身材瘦削、头发银白,年近九旬的老人。老人年轻时去了香港,先是打工,后在街角的一间楼梯间里开了一家卖河蟹、卖茶叶蛋的小铺子。就是凭着卖河蟹、卖茶叶蛋的收入,30多年里老人捐赠家乡教育事业、社会公益的钱逾2000万元。这几年老人年龄大了,很少再回小城,小铺子也歇了业,但老人依然将儿女给他做寿的钱,喝茶、过节、旅游的钱,捐给家乡。这位几乎倾其所有捐赠家乡的老人,就是著名爱乡楷模香港同胞张杰先生。张杰先生有一句口头禅:“个人好不算好,家乡好才是真的好。”小孝侍奉父母、中孝奉献社会、大孝报效国家,在九十多岁的张杰先生看来,家乡的小城就是三者的统一。

在小城生活和工作,平时听得见得最多也最感动的,就是各种孝德人物和事迹。5岁开始照顾瘫痪母亲、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背着母亲去上学的“现代孝女”曹秋芳;从小就坚持去敬老院看望孤老、陪伴老人们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的“孝心少年”李欣珂,人数达千人足迹遍布数省、照看孤寡老人扶助贫病家庭的“点亮一盏灯”志愿团队……他们是平凡的、普通的,又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有时我常想,曹娥江是一条有形的江,在这个小城更有一条无形的江,在这条江的涵育、滋养、灌濯和洗礼下,孝念、孝德、孝行已成为这个小城的价值自觉、风尚自觉和社会自觉。

不久前我去江边的一所小学办事,回转时听得学校的礼堂中传出一阵稚嫩的歌声:“一条江流淌在我的家乡,嗨罗喂;一座庙耸立在我的故乡,嗨罗喂……一个个故事,像种子撒满都市城乡;一段段佳话,像春风温暖大街小巷。”听到这熟稔的歌声,我停住了脚步,送我出来的老师见此向我介绍,这是孩子们在为将举行的孝德文化节作准备。当我告诉老师这首《孝德之歌》就是我写时,她意外地看了我一眼:“这首歌挺好的,孩子们都喜欢,我们学校也经常唱。”

我在很多场合听过这首歌,每次听到都会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欣慰。我为自己有幸能为这个小城写这首歌,且得到认可而自豪,当然我更自豪自己能生活和工作在浙东杭州湾畔这个叫上虞的小城。

03-31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