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今天,复旦大学烈士纪念雕塑、纪念广场落成 来源:记者 孙中钦 摄
讯(记者 张炯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节到来之际,今天,复旦大学烈士纪念雕塑、纪念广场落成。复旦建校116年来复旦校史登记在册的烈士有52位,其中重庆红岩革命烈士就有10位。复旦大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
为深入挖掘、整理并展示复旦大学革命烈士资源,为师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支撑,弘扬“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深化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复旦大学决定在邯郸校区内设立地标性红色文化景观“烈士纪念雕塑及纪念广场”。
雕塑项目2019年正式启动,从设计到落成历时近两年。经校内外专家多次论证,雕塑最终选址于相辉堂东侧、寒冰馆北侧广场。雕塑位于广场西侧入口。
雕塑主体材质为花岗岩,烈士人物群像为铸铜材质,中间连接部分为不锈钢材质。连接部分以现代装置艺术的材质、工艺,表达当代审美意识,凸显雕塑现代感。花岗岩阴刻革命先烈名字,显得庄重大气;金属材料铸造中间高耸造型,体现伟岸坚韧的力量感;右侧红色花岗石勾勒红岩烈士学生时代形象,生动地达到了塑形效果。
图说:清明节到来之际,复旦大学师生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目前,全国高校中这种有规模的纪念碑性建筑和红色纪念广场比较少见,这次较为超前。”作为雕塑及广场设计方负责人,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胡晓云表示。据了解,雕塑中的十几位人物形象并非对应具体某位烈士,而是泛指复旦烈士群体,涵盖不同性别、职业、角色。雕塑后方的烈士纪念广场以草坪为主体,定位为校内一处新的重要红色景观。草坪采用非观赏草,可供师生在此缅怀、休憩、学习等。
相关链接:为什么复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
复旦新落成的纪念广场讲述这样的故事:有一群特殊的复旦人,他们在芳华之年,或捐躯沙场,或死于反动派牢狱,或为拯救同胞而牺牲。他们生活在不同年代,从事不同职业,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大学烈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复旦烈士有52位,其中,红岩烈士10位。复旦大学也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王朴是其中的一位。
“我父亲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和复旦大学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复旦,他接触到党的宣传并参与了学生运动。在复旦革命传统的影响下,他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王朴之子王继志说道。在校期间,王朴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马列著作,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信念。他与同学一起创办《中国学生导报》,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还担任报社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为筹措资金四处奔走,成为复旦大学学生运动的骨干。
1945年1月,王朴响应南方局的号召,回到家乡加强群众工作,先后创办莲华小学、莲华中学,接办志华中学,并担任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几所学校积极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创办夜校服务农民,成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的战斗堡垒。到解放时,共培养数百名学生,在知识青年、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约700人。
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川东党组织急需经费购买粮食、药品和武器,王朴决定把家产全部献给他为之奋斗的神圣事业。在他的劝说下,母亲金永华变卖田产1480担,折合近两千两黄金,充当党的经费。
1948年4月27日,因叛徒出卖,王朴被捕,遭受严刑拷打,不为所动。资料记载,就在他被转移到“白公馆”时,王朴给妈妈和妻子留下了遗嘱:“请转告母亲,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工作,给孩子取名‘继志’,继无产阶级革命之志。”从此,王成改名为王继志。
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解放前夕,王朴在大坪刑场牺牲,年仅28岁。他将刑场作为最后的讲台,向沿途群众大声宣传共产主义真理,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英勇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途程。
另外,还有这些复旦人——
胡其芬,湖南湘潭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40年调至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皖南事变后,辗转贵阳、桂林等地,从事妇女运动。后作为中共代表团随员,参加国共谈判。1947年春担任中共重庆地下工委的妇委书记,1948年4月被捕。在狱中,胡其芬面对敌人的淫威坚贞不屈。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30岁。
何柏梁,原名帼槟,祖籍重庆,生于上海一个富裕的家庭,1939年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校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出任重庆安生公司经理,以职业为掩护,为党工作。后因党组织遭敌人破坏,于1949年1月6日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立场坚定,被特务称之为“不易感化的硬骨头”,他学习英语、俄语,憧憬着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帮助难友,鼓励难友同敌人展开斗争。1949年11月27日深夜,在渣滓洞看守所惨遭敌人杀害。
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