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播剧,我也算是一个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我抱着一台沙沙作响的半导体收音机,每天躲在被窝里收听广播剧。不承想三十年后,我竟然作为策划人之一与广播剧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广播剧《追寻赵超构》制作完成后,我怀着好奇而又崇敬的心情,在第一时间收听了好几遍。因这部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我的《报人赵超构》一书,因而感到格外亲切。
新中国晚报泰斗赵超构先生
三集连续广播剧《追寻赵超构》讲述了新中国晚报泰斗赵超构的传奇人生。正如赵超老女婿陈舜胜教授所说,它“穿越时空,生动、真实、形象地再现了赵超构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典型情景与生活”。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一种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无形之手,将松散的人物经历与场景,贯穿于赵超构所经历的宏大的历史大背景之中。尤其是解说甲与解说乙一老一少(晚年赵超构与实习记者)超越时空的对话特别引人入胜,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全剧声情并茂,睿智风趣的对话特别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赵超构慢条斯理,低沉浑厚的大白话夹带冷幽默的语调,将一位刚柔相济、敢于直言的报人形象呈现给听众。毛泽东、周恩来、张恨水等几位人物略带地方口音的叙述与对话也很有特色,让人有一种特别容易接受的带入感。
还有,重庆小酒店老板娘,尽管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她辣味十足的四川话,可以说也是一个亮点。包括赵超构邻居家的小孩小毛头,虽然只有一两句上海话台词,但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追寻赵超构》努力做到张弛有度,虚构中不失真实,真实中不失艺术升华。用真实的故事打动听众,用艺术的声音重塑形象,以情感人。剧中“延安一月”“重庆会晤”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情节均原汁原味地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
该剧还特别注重人物特有的语境与场景的真实。可以说,这是一部特别注重历史细节,并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提炼的人物传记广播剧。
赵超构一生的精神风貌和核心精神是什么?是民本思想。不管是办报、写杂文,还是做人,都离不开这种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报头下面的“飞入寻常百姓家”。广播剧《追寻赵超构》从头至尾未出现“民本思想”的说法,但从娓娓道来的叙述与声音的传递中成功地诠释了这种思想与精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本身就是赵超构民本思想的真实流露。报人、记者两个称谓是赵超构生前唯一认同的头衔,也最能集中反映赵超构的人格特征与精神风貌。
1955年,革命烈士赵刚家因11亩土地出租,家庭被划为地主成分,家人还挨斗蹲牢。赵超构闻讯拍案而起:“岂有此理,简直是黑白颠倒!这件事我一定管到底!”他直书党中央,为赵刚烈士大声呼喊,让烈士遗孀得到应有的公正待遇。
赵超构人生经历中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片断,在广播剧中都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成为全剧的亮点或高潮。它将有力地唤起赵超构作为一名记者、一位报人高大的形象,重塑并丰富了整个广播剧的故事内涵。
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艺术创作是非凡气质的非凡产物。”收听广播剧《追寻赵超构》,我的内心总被一种情感所牵动,并为之感动。在广播剧结尾甲乙老少隔空模仿戏曲道白腔调的对话中,我终于明白了编导的良苦用心。解说乙(晩年赵超构)问:“先锋何在?”解说甲(实习记者)说:“晚辈在此。”解说乙问:“尔将如何出马?”解说甲回答:“为真理,用真心,讲真话!”寥寥数语,重复两遍,震撼人心。这既是赵超构民本思想的另一种诠释,也是一代报人赵超构最真实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