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9日电题:一项扶贫产业如何“起死回生”? ——南疆脱贫县扶贫产业观察

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白志强

地处我国西部昆仑山脚下的皮山县阔什塔格镇加依纳古特村,50岁的布威萨热·阿卜杜杰力摸黑早起已是常态。“要不是这些毛驴,以往谁不是睡到日上三竿。”说起每天伺候毛驴的“吃喝拉撒”,布威萨热·阿卜杜杰力坦言,“伺候得心甘情愿”。

“那可都是能生金的驴,宝贝得很。”布威萨热告诉记者,除了卖驴驹,她每天仅挤驴奶就有700元的收入。可就在几年前,这些毛驴还是她的一块“心病”。

2017年,皮山县在原有两万头驴的基础上,从内蒙古等多地购进大批扶贫驴,重点发展驴产业。本以为借助当地上千年养驴传统,发展驴产业既“得民心”又有效益。然而“水土不服”的毛驴却陆续出现死亡现象。

“水土不服,加之产业体系衔接不到位,缺少科学养殖。”皮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沙塔尔·加帕尔说,一乡一个养殖模式,不仅使毛驴受胎率不高、饲养不规范、产奶率不高,疫病防治也不到位,最终导致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为了补短板,皮山县建立完善品种改良、疫病防控、饲草料、保险和延伸产业链五大体系。“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专家常驻,提高毛驴受胎率;同时引进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毛驴标准化养殖基地和覆盖各乡镇的配种站和挤奶站,实现毛驴养殖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挤奶、统一管理。”沙塔尔说。

如今,加依纳古特村养驴专业合作社棚圈门口贴着《皮山县养殖合作社疫病防控管理制度》和饲养配方方案,包户技术员和责任干部随叫随到。而在村委会,每头驴都有一份“健康档案”和指定的“保健医生”。

“我们按照档案提醒农户将怀孕、生产的母驴送到合作社或者企业托管,根据驴奶驴驹销售获得分红。”村委会主任麦麦提·约麦尔说,经验教训加上层层培训,农户养驴的传统观念大大转变,基层干部也懂得尊重规律、科学发展产业。

皮山县也在为驴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做着种种努力:先后改造5万多平方米棚圈,新建、扩建一批村级配种站,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解决饲草供应难题,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接下来还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上持续发力。”沙塔尔说。

目前,皮山县驴存栏量达到4.2万头,1.8万名贫困户参与毛驴养殖。曾经遭受重创的扶贫产业“起死回生”,成为当地带贫益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04-10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