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作曲家共谱“红色旋律”,“上海交响之声”响彻国家大剧院-LMLPHP

图说:俞峰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奏响红色旋律

为庆祝建党百年,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四代作曲家分别谱写的主旋律作品在历经多次修改后出炉。其中,《中国颂》、《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三部作品率先登场,并于今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世界首演。演出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执棒,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加盟。

与此同时,今晚的演出也拉开了上交“红色巡演之旅”序幕,除了备受期待的三部委约作品外,《红旗颂》、《沁园春·雪》、《红梅赞》、《春天的故事》、《延安颂》等振奋人心的旋律也勾起了人们的红色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头戏,此次红色巡演还将前往杭州、赣州、长沙、武汉、延安等革命圣地,让“上海交响之声”沿着石库门一直传递到宝塔山,以音乐为脚步重走这段革命征程。

四代作曲家共谱“红色旋律”,“上海交响之声”响彻国家大剧院-LMLPHP

图说: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深情演绎《沁园春·雪》

音符传递信仰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上海交响委约贾达群、于阳、郝维亚、杨帆四位出生于不同代际的作曲家,以不同的艺术触角和创作理念,同写时代主题。其中,60后的于阳、70后的郝维亚、80后的杨帆分别创作的《中国颂》、《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率先在俞峰的指挥下首次完整上演。

今晚的音乐会上,指挥家俞峰与上海交响乐团默契指数“爆表”,虽然这是三部新作首度亮相,但指挥家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和细腻处理,加之演奏家们的娴熟技法和真诚演绎,让三部作品得以更具画面感地呈现,传递出中国不同代际音乐人的共同信仰。

在指挥俞峰看来,今晚率先首演的三部委约作品,从不同侧面阐释同一主题:“于阳的《中国颂》融合了《东方红》的旋律,能够感受到新中国诞生的澎湃。杨帆《父辈》带着深深的怀念,有一种缅怀的情意。郝维亚《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的核心是不忘初心,勇往向前,坚持理想。”

四代作曲家共谱“红色旋律”,“上海交响之声”响彻国家大剧院-LMLPHP

图说:观众在“聆听·百年回响”声音互动装置中留下感言

旋律承载梦想

三部委约作品中率先登场的《父辈》由“80后”作曲家杨帆谱写,这部作品浓缩了作曲家对上海、北京两地的情怀,作品采用交响诗体裁,通过个性化的音乐语汇和创作技法描绘了“父辈、红潮、新梦、囹圄、觉醒、宣言”等文学意象。其中部分旋律十分熟悉,是源自作曲家创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杨帆说:“希望以此来表现对父辈、前辈的崇敬。”

“70后”郝维亚的那曲《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让女高音周晓琳好几次唱出泪来,和传统红色歌曲的演绎不同,交响诗带来的心灵激荡更具震撼。“排练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快要唱哭了。”周晓琳说,她最爱的还是那句“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虽然这个主题反复出现,可是每一句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情绪的递进,每唱一句都有更深的感动。它不是那种要你一上来就调动所有激情来爆发的歌曲,但就是那种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更能悄无声息地就拨动了你心底最深处的那根弦。”

压轴一曲《中国颂》让不少观众眼眶湿润,结尾处以对位的方式加入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东方红》,更将这曲颂歌推向高潮。从上海音乐学院出发,留学美国近20年,最终回到这片养育栽培自己的土地,“60后”的于阳比对中国翻天覆地的改变,感受比同样留在国内没有离开过的同学要来得更深:“不要说100年,就看我离开的这20年,祖国的建设是日新月异,而这样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于阳坦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全部情怀,曲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同时又融入了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音乐语言元素,浪漫不失庄重,凝练又充满希望。

四代作曲家共谱“红色旋律”,“上海交响之声”响彻国家大剧院-LMLPHP

赞歌温暖记忆

音乐会上除了首次与观众见面的委约新作,还有见证党的发展征程的多部中国时代经典。

由羊鸣、姜春阳、金砂等作曲的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音乐会中选取了作为歌剧点睛之笔的主题歌《红梅赞》。其中,担纲女高音的周晓琳,还饰演了刚刚落幕的《茶花女》中的薇奥莱塔,从西方经典到中国经典,歌唱家用精准的舞台表演,诠释了两种文化背景下截然不同的女性品格。

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红旗颂》,由上海交响乐团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上首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唱,《红旗颂》已是无数华人心中的亲切乡音,在今年喜迎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该作更是在各地舞台频繁上演,此番红色巡演路上上海交响将为多地观众再现权威演绎。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及最有影响力的交响乐团,除了《红旗颂》,上海交响还曾首演了多部红色经典作品,如冼星海的《神圣之战》、王云阶的《抗日战争》、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丁善德的《新中国》《长征交响曲》等多部被记入中国音乐史的作品均由上海交响首次奏响。

今晚,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众志成城抵御外敌的《延安颂》,深深烙印在国人脑海,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全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由田丰根据毛主席诗词为蓝本创作的《沁园春·雪》也都悉数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摆放在国家大剧院公共区域的“聆听·百年回响”声音互动装置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四代作曲家共谱“红色旋律”,“上海交响之声”响彻国家大剧院-LMLPHP

主题委约探索新机制

通过此次职业化的委约创作,上交不但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传递诚挚心声,探索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未来。更探讨了一种创作生产新机制。

这是上交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进行主题创作,给于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并分阶段面向不同群体试演,让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听到有效反馈,解决了他们“在作曲到演奏这段间隔,乐谱躺在桌子上不可名状的恐惧”。

三部力作从去年专家研讨会上初试啼声,中国爱乐、上海交响、广州交响三团在北上广三地新年音乐会上联合片段试演,到此番最终将作品完整搬上舞台,作曲家有多次机会听到作品在音乐厅里及观众前的演出效果,进而可以针对性地修改打磨,甚至推倒重来,直至找到符合舞台的理想音效。

除此以外,委约新作也将在红色巡演路上六次奏响,这种“多团共演+多地巡演”的创作生产机制,可以如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委约作品,加大传播范围,从源头上避免作品首演后就被“束之高阁”。

04-15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