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海拔1100多米的凤冈县龙泉镇柏梓岭山上,极目远眺,茶山延绵。茶园里采茶的人指尖飞舞,动作娴熟,在欢声笑语中迎来收获的季节。很难想象,10多年前,这里还是出了名的穷山坡,流传着“柏梓柏梓、干死蛤蟆、饿死耗子”的顺口溜。

一片叶子,成就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托起锌硒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对凤冈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发展的最好诠释。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核心,龙头(能人)带动是关键。柏梓岭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与党的好政策分不开,与凤冈县洪成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洪成的坚持与努力分不开,与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凤冈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产业“八要素”分不开。

4月28日,市委书记魏树旺在对洪成茶业公司的相关批示中指出:在组织方式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在产业结构上,茶+林下经济,在茶叶品质上走“双有机”之路,在利益联结上让农民多得点,在干部和企业的关系上是“亲清”的政商关系,这个茶业公司的发展之路很有借鉴启发意义。

5月8日,记者走进凤冈县龙泉镇柏梓村柏梓岭,放眼望去,漫山茶园,满眼碧色,三三两两的茶农分散其间,指尖在茶叶间起落来回清脆有声。午饭过后,茶农们在凤冈县洪成茶业有限公司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你今天还可以啊,这么大一背篼。”“今天不行,来晚了。”……队伍里,吴仕芬一面和身旁的大姐交谈着,一面将装满茶叶的背篼往前移了移。

“吴仕芬,33.9斤。下一位!”洪成茶业公司负责人高洪成声音洪亮地说道,并做好登记,而吴仕芬脸上满是藏不住的笑容。

“两块五一斤,今天早上就有80多块钱了。”吴仕芬告诉记者,等到下午采的茶一起算,今天100多块钱就到手了。“春茶开采那段时间,一天能有200多块钱哩!”。

与凤茶结缘

吴仕芬

柏梓岭300多名采茶工中普通一员

这些年,得益于凤冈县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发展,将曾经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柏梓岭种上漫山的茶叶,让地处偏僻的穷山沟,变成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人均收入从过去600元增长到现在8100元。

这一切,与一位外乡人的到来息息相关。他就是高洪成,洪成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个来自湖南的客商。

高洪成告诉记者,他生于湖南邵阳,祖祖辈辈以种植中药材为生。而他常年奔走于全国各地从事药材买卖。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洪成来到凤冈后,发现这里的生态环境好,招商政策也好,于是决定在凤冈发展,种植中药材。凭借过硬的种植技术,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人。

而当时,龙泉镇党委政府引进一家外商在柏梓岭发展茶产业,却因外商缺乏种植技术而发愁。

经过多方牵线搭桥,高洪成与外商达成合作共识:前期由高洪成代其种植茶叶,待达到盛产期后交予外商。

在高洪成的精心呵护、科学管理下,茶叶长势喜人。按照约定,茶园投产后交予外商自行管理。但因外商后期管理不善,园内杂草丛生,茶园投产效益并不高。

看到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茶叶逐渐荒废,高洪成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主动联系外商,将柏梓岭茶园流转到自己的名下。

至此,高洪成与柏梓岭结下了难分的“茶缘”。

党徽映照产业路

高洪成告诉记者

这些年

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

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关心帮助下

柏梓岭的茶产业

发展得越来越好

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后,3280多亩茶园连片管理,长势良好;基地里的机耕道四通八达,农用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山上还修建了32口蓄水池,解决了茶园的用水问题;疫情期间,协调有关金融机构,解决资金难题,助力复工复产;杀虫灯、远程质量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片现代化的茶园近在眼前。

然而,今天这样的规模化种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有不少群众对土地拿出去有很多顾虑,宁愿守着荒芜土地过穷日子。

在农村产业革命春风的吹拂下,柏梓村村支两委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充分发挥每名党员的力量,细化工作责任,实行包户到人,逐户开展工作。基地茶园面积从最开始的15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3280多亩。

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去年,高洪成在新茶园里套种200多亩太子参尝到甜头后,今年在新茶园里套种太子参480亩,还在老茶园套种黄精620亩,形成“春夏采茶、夏秋收药、秋冬管园”的产业发展新业态。

“茶叶种植属于长效产业,前期投入大且见效慢。在茶园投产前期,通过套种中药材,以短养长,既解决了茶园前期管护的成本问题,也增加了用工需求,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高洪成说。

茶叶种出来了,如何销售?多年的中药材销售经验告诉高洪成,农产品要不愁卖,就必须把质量做硬,做良心产业,让人们喝上干净茶,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

柏梓岭地理位置绝佳,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适宜,土壤富含锌硒且未受到污染,具备发展有机产业的各项利好因素。

然而,高洪成的有机之路,一开始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顺利。

在群众看来,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人工除草、环保除虫、施有机肥管理茶园,既不方便省事,还需投入大量人力,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实在划不来。

如何扭转群众的固有观念?在柏梓村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下,高洪成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宣传普及有机产业理念、茶园管理方法等,建立有机茶园管理网格化包保到人、群防群控机制,并将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的“双有机”理念写入《村规民约》。

严格按照有机茶园标准打造,实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视觉形象、统一产品营销价格、统一产品广告宣传的“四统一”,柏梓岭的茶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公司生产的“红宝石”品牌茶叶,荣获首届“贵茶联盟”斗茶大赛“茶王”称号。

如今,高洪成已在重庆、上海等城市建立直销店,其生产的茶叶通过欧盟400多项有机认证标准,远销日本和欧盟等国家。2019年,公司销售额达2800多万元。而今年,公司仅茶叶已获得出口订单2500多万元,总收入可达3000多万元,真正把“有机产业”变成了“金银产业”。

高洪成说,作为一个湖南来的外地人,在这里能有今天的发展,全靠党的好政策,是各级领导干部关心的结果,也是当地群众支持的结果。

茶香托起致富梦

吃水不忘挖井人

致富不忘感党恩

心怀感恩的高洪成,一方面想着通过给当地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无偿提供有机肥、茶苗等,鼓励当地农户按企业标准管好自家茶园,而企业按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茶青。

另一方面,和当地党委政府一起,不断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动员群众到基地上务工,在解决就业或雇佣务工上优先考虑当地贫困群众。

沿着弯曲的产业路,记者见到了在基地里忙碌的机剪技术工张勇。此时,他正和另外两名工人将茶园里的遮阳棚掀开,准备机修。

今年31岁的张勇,是留在柏梓村里不多的年轻人之一。去年,听说高洪成的基地上要招一批年轻人当机剪技术工,张勇就报了名。

张勇告诉记者,谁能想到,曾经“干死蛤蟆、饿死耗子”的柏梓,如今,却变成了他们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这两年,张勇在茶园基地上做技术工,虽不是天天有活,但干一天就有300多块钱,平时还能把家里的几亩茶园一并管起,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对此,他很知足。

而柏梓村的其他村民,有在基地上采摘茶叶的,也有给中药材除草、施肥的,还有在工厂里加工生产茶叶的。这连片的有机茶园,托起了柏梓村村民及周边群众的致富梦。

“我们是龙泉镇凤翔社区的,属于易地扶贫搬迁户。像我们这种50多岁的人,到外面找工作别人不要,在家里闲着又心慌。在基地上采茶,一天能挣100多块钱,工资当天就能兑现,从不拖欠。”李成桃告诉记者。

自洪成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已流转土地3280余亩,常年解决当地群众20多人稳定就业。而在春夏采茶旺季,平均每天可解决当地及周边群众300余人临时务工。

高洪成说,自2020年春茶开采以来,他平均每天支付茶农工资3万余元,预计今年将支付劳务工资400多万元。

在高洪成的带领下,如今,柏梓岭的荒山资源盘活了,当地村民不仅有了土地流转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但在龙泉镇党委书记陈明喜看来,这还不够。如何把企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得更深,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建立防贫返贫帮扶机制,以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陈明喜告诉记者,目前,洪成茶业公司与当地农户共同组建了柏梓塔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创新“村企入股合作”模式,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而今年,龙泉镇将财政扶贫资金52万元通过合作社入股到公司,在新流转的荒山上种植有机茶,茶叶见效有收益后,每年按合作社入股部分的收益在公司按5%进行分红,分红资金的20%用于产业后续发展,80%用于贫困户分红,将公司与合作社、贫困群众“捆绑”起来发展。

通过不断巩固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得薪金、入股企业分红金、基地务工赚薪金“三金”增收模式,2019年,柏梓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87.8万元,柏梓岭上44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得分红1000余元。

“等到7月份太子参收完后,在新种植的480亩茶园里套种多籽南瓜,并动员山上的农户一起种植多籽南瓜,无偿提供种子给他们,由我负责收购,让大家多赚点钱。”高洪成说,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他将扩大基地和生产规模,把零星散地全部利用起来,通过以药养茶,探索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带动更多的群众一起致富。

有了产业路,才有致富路。如今在柏梓,通过“茶+林下经济”,已形成“春夏采茶、夏秋收药、秋冬管园”的产业发展新业态,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四季有收入、年年有分红”的局面。

这是龙泉镇多年来立足优势资源,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出的硕果,亦是龙泉镇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信心所在。

审核:邹杰

编辑:朱音、李珊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05-27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