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人工智能拓展课《会说话的数据》 采访对象供图
‘“你心里想的那个同学是男是女?”“他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吗?”“他戴不戴有边框眼镜?” “同学有参加社团活动吗?”“我知道他是谁了,他是……”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在平板电脑上玩着“猜同学”小游戏。只需要回答几个问题,电脑就可以准确地报出答案,准确率还挺高,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魅力。
这是记者在该校一堂人工智能拓展课《会说话的数据》上见到的一幕。电脑为何有神奇读心术?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将孩子们引入大数据的世界。校长蔡喆炯介绍,在《人工智能》小学版读本基础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现有条件和学生学情,开发了学校人工智能拓展课程《AI体验师》,并在各个年级展开。一年级的乐高结构、二年级的KUBO无屏编程平板应用、三年级的Micro:Bit编程3D打印、四年级的图形界面编程、五年级的无人机应用图形界面编程,以及探究型课程童心问号墙、头脑OM和STEM+活动未来工程师等版块……一系列课程经过一年多的践行和实验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一定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应扎根于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素养和必修学科。在蔡喆炯看来,对于大多数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太过复杂的概念和知识很难理解。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看、听、说、想、动等五个方面,对应实际生活中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人、AR应用等领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视频,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感悟人工智能的用途,懂得如何利用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应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人工智能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要多体验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让学生直观地去了解人工智能的各种特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机。”蔡喆炯说,
首席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