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一边是高楼大厦,另一边是破旧矮屋……在上海,像这样散落在各处的“城中村”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题之一。记者从上海市房管局获悉,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城中村”改造将力求一村一特色,让昔日的区域发展“短板”成为一个个产城融合的新样本。

昨日,记者走访多个“城中村”试点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了当地环境面貌的大变样,以及改造给当地带来的新机遇、新发展。

老百姓圆梦 引青年人才来“筑巢”

位于张江国际科学城核心区的孙桥劳动村作为张江首个启动的“城中村”项目,有望于今年9月统一交付。昨日,记者走进孙桥劳动村,殷家浜河水清澈,往日坑坑洼洼的道路已经铺上了一层柏油,村道路的每一个路口都划有人行斑马线、安装了交通信号灯。

宜居宜业!“城中村”成产城融合的“聚宝盆”-LMLPHP

图说:孙桥劳动村有望于今年9月统一交付  记者 徐程 摄

孙桥劳动村地块面积不大,只有50多亩。然而,“城中村”项目改造前,这里有14产(产证)居民和8家企业混杂在一起。“房子大多是解放前建的,违建、乱拉电线、噪音等问题频现,防台防汛期间更是让管理者担忧。”张江镇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办主任喻林告诉记者,启动改造是当地老百姓多年夙愿。于是,该地块在2014年进行框架签约,2016年启动动迁,2018年一期建设开动。“当时引入阳光征收操作,每个步骤的认定环节都全公开。”喻林说,秉持着“先走先得益、晚走有损失”的倡导,该地块在当年创下100%的签约率。

如今,该区域面貌不仅得到了改善,当地老百姓也搬入了张江本地的安置房小区,圆了多年的安居梦。劳动村地块位于张江镇南部,属于孙桥国际社区版块,也将服务张江科学城的产程融合建设。该区域的公建配套设施,既可以弥补南部区域设施缺口,又可以产生服务溢出效应。

宜居宜业!“城中村”成产城融合的“聚宝盆”-LMLPHP

图说:劳动村补齐人才公寓“短板”

这两天,一批又一批张江科学城的青年人才来“考察”。原来,今年9月份,这里将有三幢青年公寓投入市场,为区域内青年人才提供温暖的住所。“张江科学城吸引了大批高新企业入驻。然而,人才公寓、公租房等方面配套不足。”参与劳动村“城中村”项目改造的上海中建张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志远介绍,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他们对张江国际科学城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因为区域内中小面积的租赁房房源供应不足,很多人每天通勤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为此,该项目规划建设了326套青年公寓,多为40平方米的一房一厅、60平方米两室户、80平方米两室一厅,得到了区域内很多企业和职工的关注。

除了自持青年公寓,这一项目还建有65套公租房、364套商品房。“未来,这里将成为科学城内安居、乐居的新样板。”苏志远说,周边的公建配套设施也很完善,小区南侧将建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绿化,还有一个包含商品专卖店、菜场、邮局、养老幼托机构、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等设施的邻里中心。

环境大变样 精心打造“绿色名片”

“以前,别人提起我们‘两湾’(王家湾和盛家湾)地区,大多会想到无证行医、群租、违法搭建等问题,避之不及。如今,我们这里成了很多市民游客来打卡的网红地。”昨日,在闵行区莘东村的莘东两湾苑小区活动室,在盛家湾居住了40多年的俞民娟边和邻居们一边嗑瓜子,一边和记者说道。

宜居宜业!“城中村”成产城融合的“聚宝盆”-LMLPHP

图说:莘庄梅园成为赏梅网红打卡点  杨玉红 摄

回想起“城中村”改造前的生活,俞民娟接连说了好几声“苦”:自家住的老屋漏水,下雨天只能用洗脸盆接漏水;村里的路狭窄,一脚踩下去,污水溅湿半条裤子;村里陌生面孔越来越多,群租、违法搭建、无证餐饮等现象严重。

经过排摸,当时“两湾”有农民300人,流动人口约有3000名,区域内43家工厂、企业内还居住着很多工人。莘庄镇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人王龙明介绍,2014年,“两湾”城中村启动改造后,面对本地农户、外来租户混居情况,政府部门事先做好当地82户留守农户的动迁工作。就近安置留守农户,满足农户动迁需求。同时,“两湾”地区整体拆违改造与外环绿带建设相结合,拆除前就完成了整体规划:绿化建设与住宅、商业开发联动。商业用房由村级经济回购,确保集体经济租金收益。2018年,动迁安置房、商业用房、莘庄梅园、农民会所同步完成建设,统一交付。

如今,该地区多了一张“新名片”——每年3月,作为诸多名贵梅花品种的聚集地,莘庄梅园游人如织,成为上海赏梅必到景点之一。不同于其他公园,这里最大特色在于精心打理的盆栽梅花。“这是我们村的绿色名片。每天清晨、傍晚,很多老人去公园散步、锻炼身体。”俞民娟说。

村民得实惠 上海计划新启动5个项目

上海经过多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区部分地区存在着不少城中村,它们大多数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居住质量、消防安全、社会治安、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问题非常突出。

2014至2020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并确认改造方案的“城中村”项目共49个,涉及村(居)民约2.6万户、企事业单位约2600家。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长冷玉英表示,“城中村”改造以政府引导、村民自愿为原则,突出区镇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责任主体作用,采取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形式。改造方式主要有三种:土地储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或引入合作单位共同改造、公益性项目建设。

从长远来看,“城中村”改造不仅改善了村(居)民的住房条件,解决了长年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结合改造,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留存房产长期经营,将保障集体经济组织长远发展和农民长期稳定收益。

目前,49个“城中村”项目绝大多数完成动迁或进入收尾:需动迁村(居)民、单位约2.6万户,已动迁2.5万户,占总量94%;需原地或就近安置房6.1万套,目前已开工4.5万套,其中已交付1.7万套,尚有在外过渡动迁居民约1.2万户;经营性土地出让有序推进,涉及经营性供地单元约314块,目前已有26个项目已实施土地出让,共出让112块,10个项目已开始商品房销售。

04-26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