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在1949年5月指挥淞沪战役中,26日凌晨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前圣约翰大学交谊室。当日下午,转移至三井园,领导接管上海的工作。特树碑石,以志永久纪念。”漫步走进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一栋绿瓦红墙的建筑进入视野,这座建筑见证了上海历史的重要时刻,继承圣约翰大学校址的华东政法大学,在交谊楼外树碑纪念那场决定上海命运的夜宿。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若干年后的今天,一群年轻学子来到老建筑身边,聆听了一场特殊的“四史”学习教育实景微党课。“以史为师察己 立德树人观今”,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长将交谊楼、六三楼等红色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带领师生追忆历史,实景讲述上海解放风云故事。

在“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重温历史 华政“四史”学习教育实景微党课开讲-LMLPHP

图说:华政“四史”学习教育实景微党课开讲 记者 易蓉 摄

华政老中青三代教师代表还围绕树立正确历史观、占领上海与站稳上海、新时代青年人眼中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辅导员、学生代表座谈交流。思政工作者该如何依托历史资源涵养教育初心、践行好“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以曹漫之院长起草第三野战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中的“人民利益最为先”,印证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理念;以“以师生为先”的华政“帐篷精神”说明了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办学中的生动体现。他表示,要在历史中深刻体会“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信念,感受为人民、为祖国法治建设事业奋斗的初心,铭记好“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意义。

进行“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让历史成为活的教科书。据悉,华政筹划建设“新中国法治史课程”,推动“四史”教育进课堂;广泛开展情景党课、“青马”工程、“红五月”等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四史”教育进活动;每年举办“五二七上海解放日”“六三纪念日”等活动,加强“四史”教育进仪式;组织师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等专题培训,完善“四史”教育进队伍。

延伸阅读

1949年5月27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相信新政府能管理好这个国际大都市。没有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经验的共产党人正是凭借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上海便获得了安定和平,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解放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就是在交谊楼,当时属于圣约翰大学。1949年5月26日,陈毅带领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从江苏丹阳乘火车到南翔,他和华东局其他领导同志张鼎丞、曾山,秘书长魏文伯,从南翔乘着吉普车直接来到这里,而魏文伯后来成为华东政法学院的首任院长。也是在这里,5月27日晚上,陈毅和上海地下党领导刘长胜等胜利会合。因此,在上海解放的时候,这座交谊楼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交谊楼外,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里不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发生过学生集会声援反帝斗争,向“五卅”惨案死难者志哀事件的“六三楼”;孙中山先生曾经来校演讲,在此提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40号楼”等等。

交谊楼于1927年开工,1929年落成开放。建筑建于原交谊室旧址上,由华政校友范文照设计,为中西合璧风格,设有西式拱廊,二层和屋顶为中国传统宫殿样式。建筑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座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设有大厅,共有11个房间,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

1949年5月27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淞沪战役时,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1952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就在大交谊厅举行。建院初期,学生会及学生文娱团体,则设在交谊室下层。

 

05-27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