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中考新政下民校招生更强化“卖点”-LMLPHP

上海市的民办初中昨天开始网上报名。“将来优质高中实行名额分配了,还要去读民办初中吗?”事实上,近三年来,全市民办初中整体报名人数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民校热的余温尚在。“选择民校就是选择优质服务”“选择民校就是为孩子选择多一条成长路径”,成为不少家长“弃公择民”的最大公约数。

满足教育市场需求

家住长宁区的张女士,儿子今年小升初,对口摇号的三所公办初中里只有一所心仪的学校。按往年的统计,孩子所在的小学能够摇进这所公办名牌初中的人数不超过20个,大概率是进两所不太想去的初中。张女士是律师,丈夫自营公司的生意又主要在外地,夫妻俩早就想把孩子“全托”掉。于是,他们为孩子报了一所寄宿制的初中,这样,平日里家长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不用接送孩子、不用辅导作业,连早饭和晚饭也不用操心,到了周末一家人再团聚。

“现在公办初中几乎没有寄宿的,对于一部分家庭来说,又特别有这样的需求,所以,民办寄宿制初中正好可以满足这个市场需求。”民办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说,除了可以帮到一些无力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家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不同的质量观、成才观乃至管理方式,或许也是吸引家长的重要选项。“很多民办学校是小班化,对学生的管理更精细、更精致。比如,我们学校提出的理念是‘陪伴孩子度过青少年时代’。既然是陪伴,就必然包括陪伴孩子从犯错误到改正错误的全过程。孩子在家会犯错误,家长一般比较包容,如果学校也多一些包容,孩子就很可能成长得更顺利些。”

提供多种升学路径

今年留给民办初中报名的时间是三天,明天截止。很多家长对要不要为孩子选择民校举棋不定。在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健看来,这样的犹豫实属正常。因为,中考新政的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方案从明年起就要实施了,每一所公办初中原则上都能拿到市优质高中分配下来的名额,包括不挑生源的民办初中。以前民办学校最让人“不服”的是挑生源,现在摇号录取了,还会不会保持“高质量”,需要几年后中考的实证检验。家长不像过去那么冲动地“追民校”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民办学校能不能在不掐尖的情况下“低进高出”或“显著增值”还看不清、吃不准。当然,一些顶尖民校的光环仍很耀眼,长期积累的声誉和“印象分”,也是学校招生时的一块金字招牌。

王健还表示,公办初中的办学模式比较单一,学校只提供参加体制内中考这一条路径,但民办初中为孩子设计的成长路径则要宽阔一些。比如,很多民校有融合课程,有的还设有融合部,在保证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国际课程,到了初二下学期,会让学生选择是升普通高中,还是升国际高中。这就很讨巧,也是民校的重要“卖点”。

开设丰富精品课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民办中小学应运而生。当时办民校的主要目的,一是弥补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二是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三是在课程体系上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如今,前两个目的已经无足轻重,民校需要强化的优势是包括多样性课程在内的多元化教育服务。李海林说:“开设丰富的课程,特别是推出精品课程,是需要成本的,在这一点上,民校的优势就能显现。比如,我们学校开设的马术、高尔夫球等课程,公办学校是很难做到的。还有,学校实施分科分层走班制教学,每个学生可以按能力选择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和分层考试,这样的多元化教育也是民校的普遍做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民办学校招生回归理性、回到正轨,并不意味着民办教育可以退场了。在教育普及化时代,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作用下降了,但从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角度,民校可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以此满足受教育的差异化选择。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良性竞争,最终是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首席记者 王蔚

05-07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