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表演艺术家王景愚逝世 资料图
担任首届央视春晚主持人,并凭借当年春晚哑剧《吃鸡》的精彩表演而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王景愚,于5月3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这个被观众誉为“最会吃鸡的人”,其实还会拉小提琴,会写散文……
提起让王景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的《吃鸡》,还要追溯倒1962年,那时他刚毕业,去广东江门出差,在当地的小饭店里点了一份罐焖鸡,由于火候不够没做好有些生,他吃得很费劲,由此激发了他的灵感,创作出了《吃鸡》。1963年,在北京饭店元旦文艺晚会上,王景愚首演哑剧小品《吃鸡》,观众笑得前仰后合。1983年,央视举办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王景愚和刘晓庆、姜昆、马季等共同主持,《吃鸡》也让他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
图说:王景愚主持首届春晚 资料图
不过,随着《吃鸡》的走红,王景愚也有了些烦恼,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观众认出来:“看,这就是那个吃鸡的!”有一次,王景愚去新开的外国快餐店吃炸鸡,结果迅速被群众围观:“看,他真吃鸡了!”这让他火冒三丈,当即和抢着拍照的人吵了起来。甚至还有老板想让他担任鸡肉加工厂的顾问。最令王景愚遗憾的是,《吃鸡》在文艺界不被理解,有人就曾表示“曾在莎翁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扮演夏洛克的王景愚同志,出人意外地演些逗人一笑的、非常浅薄的小品,令人吃惊和惋惜”。
作为一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话剧演员,王景愚对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他不希望观众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演搞笑小品的演员。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王景愚去洛杉矶演出,他准备了哑剧小品《走钢丝》和《幸福绳》。演出前一刻,有人告诉王景愚,很多观众希望他能演《吃鸡》,想在大洋彼岸重温在故乡和亲人过春节的温馨。“我在舞台上演了多半辈子,这是我有生以来演出最红火的一场。《吃鸡》又把我和观众重新融合在一起,误解、怨恨、痛苦、孤独完全化为乌有。”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演《吃鸡》。
图说:王景愚表演《吃鸡》 资料图
在春晚的舞台上,除了《吃鸡》之外,1990年赵本山首次上春晚成功表演小品《相亲》,王景愚功不可没。据说当年,赵本山的小品《相亲》参加春晚节目前期审查时,被“毙”了两次,是王景愚的认真修改才让《相亲》顺利登上春晚的舞台,也让赵本山的喜剧表演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
戏剧之外,王景愚还拉过小提琴。新中国成立前,他的故乡天津有不少西餐厅,里面有很多小提琴手,王景愚在那里萌生了拉小提琴的梦想,他想考中央音乐学院。不过学了几年之后,老师告诉他,“你不要再拉了,你的手先天不行,会妨碍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最多只能在乐团里做小提琴手。”这番话改变了王景愚的演艺之路,让他从一名音乐家变成了戏剧表演家。
在幕后,王景愚一直笔耕不辍。他从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7年春创作并演出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1979年创作演出《撩开你的面纱》(合作),1982年创作演出讽刺喜剧《可口可笑》,另著有《菜田会诊》《特别审讯》等独幕喜剧20余部,以及散文集《幕后》……
如今斯人已逝,王景愚最后的遗愿是,不搞追悼会和告别仪式,骨灰撒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