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华东师大持续开展“语言扶贫”工作 采访对象供图
讯(首席记者 王蔚)近三年间,华东师范大学族地区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在“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语言扶贫工作,成为全国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又一个成功范式。
成立于2018年的华东师大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依托学前教育、语言教育、语言文字工作等学科优势,在张建民教授团队领衔下,以专业人才队伍和信息化教育手段,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打造了多个“专业机构+专业调研+专业方案”前期孵化、“专业团队+学生主力”师生共研、“模块化+全天候+个性化”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大规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华东师大以新疆泽普为试点,打造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远程教育学习支持体系,融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该项目根据当地少数民族教师的实际状况,将声调训练作为突破口,快速改变学员的国语面貌,在此基础上,着重提高从事语文和数学教学的学员在说课和讲课时使用国语的准确性和流利度。通过一年的语言扶贫实践,华东师大开发了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新体系,研制编制了涵盖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3门学科,覆盖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共9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研发了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数据库,为新疆地区民族教师学科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的提升量身定制了具有开创性的培训系统。
2020年4月,教育部组织50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对口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开展教师普通话提升在线示范培训。此次培训是华东师范大学在新疆泽普开展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实验项目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
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及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区,统称为“三区”。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统称为“三州”。“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的幼儿生活在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环境中,普通话基础较弱,如果在幼儿园阶段无法接受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进入小学则会出现“读天书”现象,导致学习成绩落后,还可能造成厌学、辍学,因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再次陷入贫困。这已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6月,来自“三区三州”的7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在“空中教室”完成了为期10天的普通话培训。这是华东师大受教育部语用司委托,组织开展的“三区三州”地区幼儿园普通话“种子”教师示范培训项目。经过普通话理论与实践、幼儿语言能力及训练策略等培训,这批教师将为“三区三州”更多的幼儿园教师做培训,形成“一粒种子满园春”效应。
随着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开启,华东师大持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近期,由华东师大发起,将与新疆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协同研究中心”,合力打造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智库,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相关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