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国当代戏曲领军人物、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因病去世,享年78岁。爱戏成痴的王仁杰,一生留下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昆曲《琵琶行》《邯郸梦》、越剧《唐琬》等众多代表作。其中,《董生与李氏》入选2003至200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他本人也曾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并于2006年被文化部授予“昆曲艺术优秀主创人员”称号。他的作品自选集《三畏斋剧稿》也被称为“新时期戏剧创作最重大的成果”。

当代戏曲领军人物王仁杰去世,享年78岁-LMLPHP

图说:王仁杰 资料图

1942年,王仁杰出生在福建泉州。从小,他便是个典型的文学少年,学校图书馆的书几乎被他看遍,他还疯狂地喜欢普希金,希望能成为一名诗人。直到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仁杰第一次走进戏院,看了一出梨园戏《吕蒙正入窑》。只一眼,王仁杰就彻底地被迷住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曾坦言:“我当时真是被迷得不行了,我喜欢的文学这里也有,唱词就是诗歌。我成了戏迷,天天晚上看,很多传统戏我都能背出来!”

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的梨园戏,是现存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它的唱词其实就是优美的诗歌。这也是令王仁杰着迷的重要原因:“昆曲是知识分子的典雅,但梨园戏是市民的典雅,有些内容更是雅俗共赏、更活泼。”当许多戏曲创作着都在创新、革新,王仁杰却一反潮流,追求传统。他认为,“返本”不是复古,而是回到戏曲本体,回归虚拟性和程式化的戏曲美学。而“开新”是要在守住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王仁杰最得意的作品便是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这部戏改编自现代小说《乌鸦》。他坚持在戏曲结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上都保持中国传统戏曲的规范和传统,巧妙地将《乌鸦》的故事“变今为古”,变成一出唱遍全球的梨园戏。

当代戏曲领军人物王仁杰去世,享年78岁-LMLPHP

图说:《董生与李氏》剧照 

为上海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写的《琵琶行》,王仁杰欠了整整十年。1991年,梁谷音观看了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演出的《节妇吟》,因此与王仁杰成为了好友,并约定要他为自己写一出戏。十年间,两人讨论了无数题材,却始终没能达成一致。连《董生与李氏》的原作小说《乌鸦》也是梁谷音推荐给王仁杰的。但王仁杰显然认为它更适合梨园戏,还一直为此觉得欠了梁谷音的人情。2000年,王仁杰终于一通电话打给了梁谷音:“题材由你定,一年完成我们的约定。”“仁杰兄,就《琵琶行》吧!”《琵琶行》的创作,王仁杰也是费心费力。最后10天,他顶着高烧通宵达旦,躺在床上,想起来一句就爬起来写一句。这部高烧中“熬”出来的《琵琶行》,又一次把王仁杰的名字印在了人们心里。

当代戏曲领军人物王仁杰去世,享年78岁-LMLPHP

图说:王仁杰作品自选集《三畏斋剧稿》 资料图

对传统文化,王仁杰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泉州府文庙每年祭孔,都是他点的第一炷香。他还曾提议把孔子诞辰之日作为我国的教师节,以表示对孔子的景仰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王仁杰写戏,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坚持铺纸研墨,用毛笔来写。他解释:“用小楷写很累,这样就会惜墨如金,不会写得很啰嗦。我不是想成为书法家,而是觉得写表现古人的唱词,用这种方式更能深入体会其中的意境。”曾经有人建议他写写电视剧剧本,被他一口回绝:“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有评论家这样评论他:“是王仁杰找到了梨园戏,还是梨园戏等来了王仁杰?也许只能解释为命运的安排。梨园戏的精神和王仁杰的气质的确存在着大面积的契合。对历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对民族心理的琢磨,对文人风骨的坚守,使王仁杰一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形象。”

05-30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