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七巧板,但十五巧板大家玩过吗?
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由上海崇明的一位“超级玩家”发明的游戏“益智图”。
它曾经在全国广为流行,粉丝众多,甚至连鲁迅、溥仪、恭亲王、华罗庚等名人都是它的“粉丝”,是当时不折不扣的“网红”游戏。
但因为连年战乱,这一游戏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几乎失传。直到崇明区文化馆退休馆长施仲君将其“复活”,它才重新为人所知,成为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益智图”究竟是怎样一款神奇的游戏?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魅力所在。
施仲君在介绍作品崇明岛的“崇”字拼法
十五块几何拼图,看上去平凡无奇,似乎就是七巧板的“升级版”,但在施仲君老伯的手中,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这些拼图拼出了书法字体、山水画、水果、动物等等图形,不仅惟妙惟肖,更是颇有些传统艺术写意的风格,甚至可以把锄禾日当午、举头望明月、床前明月光等等千古名句表现出来,这就是“益智图”独特的魅力所在。
《益智图》武功秘籍
说起它的故事,施仲君如数家珍。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崇明出了位奇人名叫童叶庚,他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在江浙一带口碑极好。同时,也是位酷爱发明新鲜玩意的“超级玩家”。在对传统七巧板的研究中,童叶庚觉得虽然有趣,但有些简单,能拼出的花样有些少,于是自己研究制作了“升级版”十五巧板,取名益智图。
虽然只是增加了八块拼板,但“益智图”的可玩性却远远超越了七巧板,文字、图形、甚至是小场景都能得以实现。童叶庚在告老还乡后,把大量时间用在研究“益智图”的玩法上,编撰了好几本书来介绍几百上千种玩法,一时间风靡海内外。下至平民百姓,上到皇亲国戚都玩得不亦乐乎。
末代皇帝溥仪、晚清名臣恭亲王奕䜣都是它的“发烧友”,不仅入手了用象牙制作了“高端版”,还买回了许多“攻略”研究,恭亲王专门为“益智图”题写了“操觚新格”四个字,这些藏品如今依然在世。
进入了民国时期,这一游戏依然非常流行,鲁迅曾在日记中写到,托人去买回了“益智图”的书籍,附送拼板,这就和现在买游戏攻略送光碟差不多。华罗庚、瞿秋白、张恨水等名人也对它爱不释手,“益智图”甚至流行到了海外,一位美国人还专门为它出过书籍介绍。
可惜随着抗战爆发,日军轰炸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益智图”的书籍母版被毁,失去了“攻略”,加上战火连绵,这一游戏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益智图”的再次复苏已经是2009年,当时,崇明区文化馆收到了童叶庚的曾外孙、加拿大华裔科学家刘慈俊家传的《益智图》等珍贵资料。这让一直醉心于研究崇明非遗的施仲君兴奋不已。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施仲君凭借这些资料,以及在区图书馆找到的12本相关书籍,开始了研究益智图的漫漫长路。
施仲君在拼益智图
“以前的资料只有图形的轮廓,拼图的方法和规律却没有记载”。施仲君想把这部分“空白”填满,于是,研究这几本书上的1000多幅图案成了他每日的“回家作业”。
图案有易有难。容易时施仲君一会儿就能拼出,难的时候要花费几天甚至上月的时间。有时候他躺在床上也在思考。如果灵感迸发,他就会立即从床上爬起来拼图。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拼图中,施仲君琢磨出了其中的规律,完成了编写。
如今施仲君编撰的“新版攻略”,可以说是让“益智图”更加容易上手,即可以按照古法通过轮廓完成高难度拼图,也可以参考施仲君所研究出的“答案”。施仲君说,越是简单的图形越难拼,一幅“举头望明月”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拼完,但一个苹果、一个生梨,因为没有明显的外部轮廓特征,要拼很久才能完成,最难的一个图形让他足足研究了几个月。
施仲君在介绍作品《举杯邀明月》
看样拼图,只是“益智图”的一部分乐趣。施仲君说,这一游戏最大的魅力,还是在于研究新的玩法。他曾在崇明一所学校推广非遗,教小朋友们拼图,但一位学生没有按照他的教法来拼,而是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拼法,结果反而比之前的要好。“所以说,这个游戏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拼出无限的可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也是它在当年如此流行的原因。”
如今,“益智图”成为了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在它发明人的故乡崇明也开始获得关注,进入学校开设兴趣班,并且被选入了崇明特色伴手礼。但施仲君觉得,“益智图”的复兴之路还刚刚开始,这一老少皆宜的游戏即便在今天,也有其发扬光大的价值,不仅能帮助孩子开发智力,也能让老人锻炼脑力预防认知症。“现在大家都低头玩手机,连我的儿孙们也一样,希望这个老祖宗发明的好游戏能重新流行起来,除了传承非遗,更能让大家的生活多一点精彩。”
新民眼工作室 李一能 孙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