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奋斗者|陆军:带领团队12天研发转产口罩料 日产28吨可产口罩2800万只-LMLPHP

图说:陆军带领团队补上口罩生产链的重要一环。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小小口罩,背后是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条和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上海石化金昌公司生产部经理陆军带领团队紧急攻关,勇于担当,补上口罩生产链的重要一环。在防疫关键时刻,他们仅用12天就成功研发转产口罩料。目前,上海石化每天可以生产出28吨口罩料,可用来生产口罩2800万只,“满足全上海市民的口罩需求完全没问题!”

为了口罩”心脏“跨界转产

   疫情初期,由于防疫物资需求激增,市场供不应求。医护人员医用口罩不足,百姓买不到口罩,不少企业考虑转产口罩但又缺原料……由于缺少原料,尤其是中间层熔喷布供应不足,口罩的紧缺状况日益凸显。

熔喷布是口罩中起过滤作用的关键材料,是口罩的“心脏”,除了能阻挡较大粉尘颗粒外,还可以通过表面的静电荷将细小粉尘、细菌和病毒飞沫吸住。

“那段时间蛮难过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陆军想起那段天天关注疫情数据的日子,语气沉重。没多久,上海石化接到任务:攻关口罩熔喷布专用料,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当时,我们接到的指令是‘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只以能产多产为目标’,很振奋,终于可以为防疫做点贡献了。”陆军说。

 2月11日,金昌公司复工第一天,陆军和同事们迅速组成了口罩料研发攻关小组。这是一次“硬任务”,时间紧、难度大、人员少、设备缺,但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军令状”。

快慢功夫擀好熔喷布”面皮“

从原料到口罩成品,简单说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聚丙烯原料,二是熔喷料,三是熔喷布,四是口罩生产。这相当于从“麦子”到“面粉”再到“面皮”,最后生产“花卷””。在这一链条中,中石化在最上游是种“麦子”的,当然也产少量“面粉”,但却不生产“面皮”和“花卷”。生产熔喷布就相当于擀“面皮”。

”面皮“的专用料就是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聚丙烯的熔融指数越高,熔喷出的纤维就越细,制作成的熔喷布过滤性也越好。

金昌公司是上海石化的控股子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生产汽车、家电用的改性塑料,聚丙烯熔融指数相当于口罩熔喷布专用料融指的五十分之一。“以前我们生产的聚丙烯,主要用于家用电器、汽车配件制造,熔融指数只有口罩熔喷布专用料的1/30。所以,高熔融指数是这次研发生产最需要突破的难关。这就相当于,原来是把面团放进机器做成面皮,现在是把油放进去,拉成丝再切成颗粒。”

然而,硬件设施不足像是一条鸿沟横亘在研发转产高熔指聚丙烯的路上。关键是,疫情特殊时期,这些设备也无从购买。“虽然很困难,但我们装置小、机器小,调整改造起来有优势,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为了口罩料,拼了!”左思右想没有办法,陆军只好带着大家尝试改造自有设备、调整工艺。

聚丙烯形成粒子,要经历加热挤出塑化的过程。生产常规聚丙烯,挤出机切粒速度每分钟70米,而高熔指聚丙烯则要求切粒速度达每分钟120米以上。”切粒机必须要提速,但物料停留在螺杆里的时间又需要比以往慢,我们就是在快慢之间下功夫。”陆军带领团队通过增加变频器、更换机器皮带轮等方法,让挤出机切粒从“慢跑”到“快跑”;通过“借道”其它生产线水槽,来增长冷却距离;通过组合现有螺杆,使2米长的螺杆,发挥出3米长度的混合功能,保证物料混合均匀。

新时代奋斗者|陆军:带领团队12天研发转产口罩料 日产28吨可产口罩2800万只-LMLPHP

图说:陆军在生产线上。

从12天攻关到1个半月改造8条产线

 经过研发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口罩料的熔融指数终于满足条件,可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难题出现了:小试出来的熔喷布有异味。刻不容缓,陆军再次扑进了实验室和车间……由于缺专用设备,不管怎么改造、调整,尝试了上百种办法,气味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直到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信委传来消息:找到企业有合适的挤出机可以试用,陆军期待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赶紧去取机器。

2月23日,第15批口罩料顺利产出,陆军第一时间将试料送至下游厂家试生产。看着雪白柔软的口罩熔喷布在眼前绕转,他忍不住上去摸了摸、闻了闻,一时竟热泪盈眶。经过检测,熔喷布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12天,从接到研发任务到试产成功,陆军带领团队拼出了新纪录。几乎是马不停蹄,他又带领着团队在一个半月内完成了其它8条生产线的改造。

在陆军们的努力下,中石化这个在口罩产业链中原本是最上游聚丙烯原料的生产者,为了保障中游熔喷布价格稳定和下游口罩产品质量和供应,打通产业链,全面介入熔喷料、熔喷布和口罩生产。这相当于种麦子的开始自己磨面粉、擀面皮、蒸花卷了。截至目前,上海石化共出厂口罩熔喷布专用料2007吨。

05-31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