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到“夜光杯”上《关于“三层楼”的记忆》一文,也勾起了我的记忆。我的少年和青年时光,一直与“三层楼”朝夕相伴,可以说情感至深。

读者·作者·编者 | 也忆“三层楼”-LMLPHP

其实“三层楼”并不是它的真名。该楼名叫四安里,坐落在原闸北区恒丰路、裕通路口,地理位置靠近秣陵路铁路货运东站。但为啥四安里被大家忽视,而“三层楼”却大名鼎鼎?听父辈告知,过去“三层楼”虽然不算高楼大厦,但在那个到处是矮平房、草棚棚的年代,“三层楼”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作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经过老百姓几十年的口口相传,“三层楼”便替代了四安里。

在我的记忆中,“三层楼”虽然是一幢楼,但它却属于一个商业区域。有商业,就热闹。那时我们买小菜,看毛病,吃饭吃点心,配中西药,买服装百货,借阅图书,甚至剃个头拍个照等消费活动统统都到“三层楼”。“三层楼”是当地居民心目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人气旺铺。那时到“三层楼”去,比到南京路去的频率高得多。尽管南京路离老房子也就两站路的公交车程。那时我们上小学读中学都在“三层楼”边上,放学了,到“三层楼”去看看西洋景,翻翻连环画,蹭点小零食。犹记得中学时光,我们班级里一位“校花”的照片放得老大老大,挂在“三层楼”照相馆的橱窗里,轰动一时。很多男同学都傻乎乎地伫立在橱窗前,看个老半天呢。

1985年,鉴于天目东路老北站年代久远,设施老化,市政府决定将新客站建在秣陵路东站,因此对恒丰路一带老街旧居实施动迁。我和家人从此搬迁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宅。

偶尔翻阅有关“三层楼”的资料,忽然看到中学同学周玉兰曾经担任“三层楼”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的信息。周同学是的的刮刮的老土地,从小就住在“三层楼”,直至动迁。她后来一直在“三层楼”社区从事里弄工作,在家长里短、繁杂琐事的忙碌中,延续着她对旧居的不舍情感。其间,为了圆老人旧地重游之梦,周同学前几年组织了一次“再聚三层楼,留住老回忆”活动。许多老人闻讯纷纷从各方赶来,有的甚至坐着轮椅车让小辈推来,其中最年长的91岁。一帮老头老太动迁后再也没有来过这里,他们情系故地,怀念老邻居。望着修旧如旧的老建筑,紧握相伴了几十年的邻里之手,激动得难以自已。大家畅谈“三层楼”和新客站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旧貌换新颜,不由感恩赶上了好时代。

06-01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