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查医生援鄂日记》用真实的笔触记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武汉会战”。

开国少将萧锋,在长征途中,坚持写日记,到晚年整理出版,这本独一无二的《长征日记》,成为研究长征最重要的一手史料,弥足珍贵。

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

这一次,人类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死相搏,已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最为惊心动魄的,是“武汉会战”。除夕夜告别亲人奔赴前线的查琼芳,为历史留下了一部《查医生援鄂日记》,拜互联网所赐,我们在第一时间,读到了查医生的记录。我们又在她胜利回沪的26天之后,读到了这本上架的新书。

一口气读完,最大的感触是,细节的力量。可以说,这本书,是由无数个真实的细节构成的。查医生抵汉,是寒冷的冬季,“两个取暖器同时打开,也赶不走武汉夜间的寒冷”,但是,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病房里工作,又是什么感受呢?竟然是,“中暑”。在彻骨的寒冬里“中暑”,如果不是亲历,谁能想见?

还有一个军人剪发的细节,也是闻所未闻:“他们军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剃头的,在头顶扣个碗,碗外边的头发全部用推子推完,而碗里面的头发自己用剪刀剪短,尽管参差不齐,但戴上军帽就看不出。”查医生说,她“听得惊呆了”,相信读者也看呆了。

查医生没有渲染初期的物资匮乏。细节告诉了我们:“因为没有白大褂,所以我们无论男女,都穿上了护士服。各种各样的身材套进比较修身的护士服里面,显得有点滑稽,这也是少有的让大家露出笑容的一刻。”

查医生没有标榜自己的同理心,细节告诉了我们:“我的心跳很快,呼吸有点累,因为每一次喘气我都需要费力。我想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的,他们该有多痛苦啊。”

查医生没有讲医患关系有多好,细节告诉了我们:“上海市中医院的刘燕护士四年一次的生日今天(2月29日)会在万豪酒店举行,今天值夜班,又无缘一场特殊的生日会了,大群里发来了刘燕照顾过的病人的祝福视频,看着躺在床上的病人拿下面罩也要表达祝福,让人特别感动。”

查医生没有说自己压力有多大,细节告诉了我们:“下午继续做义工,这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之一,可以顿时让心情放松起来。今天的任务是登记房间号,分发手术衣。看到大家拿到物资时脸上的笑容,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查医生没有诉说局面有多复杂医护人员有多困难,细节告诉了我们:“18床是位有基础疾病的89岁老先生,我们曾多次联系过他的家属,告知他们病人情况不太好,家属明确表示放弃对老先生的一切抢救。但是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没有放弃,哪怕只有一丝丝生机,我们也在竭尽所能……19床病人是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在我们接手的第一周,他始终处于烦躁状态,甚至动手抓护士的衣服,然而第二周他却进入了抑郁状态。他会趁护士不注意,拉下呼吸机面罩,使氧饱和度下降到20%左右。此外,他拒绝进食。我曾经多次劝过他,试图鼓起他求生的欲望,告诉他所有医护人员从没有放弃他……”

与小细节同样珍贵的,是小人物。在查医生的笔下,他们是战疫“集团军”。其中,医护人员之外,有进重症病房打扫卫生的志愿者、民警、酒店的服务员和大厨、专车司机、快递小哥,当然,还有患者、患者家属……陈国强院士在序言中说:“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每天的日常,而就是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一点一滴拼出了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线图。”

诚哉斯言。《查医生的援鄂日记》的价值,恰恰是通过这些小细节、小人物,折射出大事件、大时代。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文本价值。判断文字的价值,并不在于文字本身有多华丽,也不在于在当下有多火热,而是要看这文字能不能穿越历史,观照未来,看这些文字能不能融入民族记忆,甚至是人类的记忆。

查医生是平凡的,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医生,即使在援鄂的队伍里,她的工作也并不起眼。查医生是伟大的,她在人类与新冠病毒劈头遭遇的初期,就报名来到了前线,冒着不可知的危险,治病救人。查医生也是幸运的,她无意当中,见证、参与了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查医生更是有心的,她记下了她看到的历史,并在无意中,让自己的这些文字,成为时代的记录、历史的注脚。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发表文章说,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是两个世界——新冠之前(Before Corona)的世界与新冠之后(After Corona)的世界的历史分界点。他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些国家经历了重大灾难,因此形成了“紧密型社会”的政治文化,如中国、新加坡等,他们在此次疫情中展现出优秀的应对能力。查医生的日记,为这一次“优秀的应对”,为这一个历史分界点,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记录。其意义,将随着历史的延伸,而延伸。

查医生最后一篇日记的小标题是“我们曾经为武汉‘拼过命’”。是的,感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还要说一句,感谢你,查医生。感谢你把为我们拼命的日子记了下来,留给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04-30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