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就业 | 疫情之下,沪上优秀学子选择“孔雀西北飞”-LMLPHP

“新疆是个好地方,我选择回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李萌,来自新疆伊犁,她选择毕业后回到家乡,最终与新疆石河子大学签约。酷爱科研的她其实十分喜欢上海的科研氛围,也很喜欢自己的导师。可是,作为新疆重点建设的石河子大学推出优厚条件,吸引全国人才,李萌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新疆兵团人,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出绵薄之力。”

874万2020届高校毕业生,加上疫情影响及留学生海归潮,今年大学生就业可谓“难上加难”。疫情之下,沪上不少优秀学子到中西部就业,选择“孔雀西北飞”。

同样来自新疆,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邓宇啸,确定签约单位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单位所在地是四川成都。原本,由于专业的关系,他想在一线城市的国企工作,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最后,他在成都落户。

“西部城市成都很舒服,很有机会。”邓宇啸谈及自己的求职历程,颇为感触。现在他认为,大学生求职不必扎堆大城市。他得知成都即将举办大运会,那么当地一定会大量围绕大运会进行城市的基础建设,而中建八局作为中建系企业的中坚力量,几乎可以确定会被委以重任,作为新进入中建的大学毕业生也会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并从中得到大量的经验。

对于沪上学子纷纷“孔雀西北飞”,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郑东认为,有疫情影响经济下行的客观原因,但应该看到,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是助力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面对就业难,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志在四方”的就业观念,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就业能力。

在同济大学,今年继续举办“扬帆成长营”“岗前训练营”等专题生涯辅导活动;连续多年开展“扬帆奖”评选,给予赴西部、基层、重点领域就业毕业生能力提升、荣誉表彰与专项奖励;“同济就业”微信公众号开辟“同济人在一线”专栏宣传赴这些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榜样典型,引导更多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择业观。近年来,同济毕业生赴重点领域就业比例,赴西部、基层就业人数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毕业生中涌现了刘亮、占冠元等一批榜样典型。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雅静说,虽然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元、薪酬起点较高、职业转换灵活,在这些人才集聚效应明显的地区同时存在着竞争激烈、人才高消费、生活成本高昂等问题,而正在兴起的“新一线”城市、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出台了大量激励政策,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将青春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提供了广阔舞台。

都说今年是“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难道如今中国的大学生过剩了。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曾指出,其实不然。中国高学历人口比例,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难在结构——基层岗位不少,难以吸引高校毕业生;众多毕业生扎堆大城市,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另有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表示,说到大学生下基层、赴西部,我们传统的视角总是“吃苦”“奉献”“热情”,然而,热情不能维系一生。能不能给予大学生下基层、赴西部更多的吸引力;能不能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能不能让他们也实现财富梦想。如果可能,将吸引更多一线城市的名校毕业生走向基层。以往,“小地方”“小县城”求贤若渴,可来到上海高校招人,很难有所收获。此次疫情也许带来一次机遇,中国最基层“人才荒”得以一定缓解。未来,所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破解其结构矛盾,才是比较有效的举措。

06-02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