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沪上的健身爱好者而言,今后又多了一个网红“打卡点”。在“闭门谢客”一段时间后,位于宛平路肇嘉浜路口的徐家汇公园篮球场于本周一重新开放,它也成为今年徐汇区首个完成的“智能球场”改造项目。场地重开首日,便吸引了超过600人次的客流。“球场升级后,感觉各方面都更方便、更高效了。”几位前来锻炼的朋友忍不住感叹。这座一直备受青睐的公共运动场,是如何插上“智能翅膀”的?
图说:篮球爱好者在徐家汇公园篮球场里打球 记者 李铭珅 摄
小手环解困扰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徐家汇公园篮球场自2004年建成开放以来,一直是沪上人气最高的健身地标之一,但常年的大客流也给管理运营带来不小的压力。随着建造“智能球场”这一市政府实事项目的落地,在市、区体育局的牵头和指导下,对这个有着“街球圣地”美誉球场的改造,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大约在2年前,我们和相关单位进行了第一次沟通,”九回共享运动场负责人戴富祺回忆道,“大家的目标都很一致,这奠定了场地智能升级的基础。”但看着摆在桌上的详细方案,部分与会者却皱起了眉头,他们认为智能化的确可以为管理和运营“减负”,但也担心老年人和儿童适应不了新模式。眼见讨论陷入僵局,一个小小的物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手环。
图说:篮球爱好者扫码入场 记者 李铭珅 摄
在戴富祺当初的规划里,升级后的徐家汇公园篮球场除了提供小程序预约、扫码入场、微信租借篮球等智能化服务外,也要保留一定的人工服务,手环会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球场不能只为单一群体服务,所以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一刀切’。”如今,戴富祺的规划已经变成现实,“我们在每片球场的入口,都安排了专业的工作人员,为还不太熟悉智能化操作的朋友提供指导,并配发一个特别的手环。”他随后补充道:“手环不仅可以作为锻炼者进出球场的通行证,也是享受各类服务的凭证,功能和智能手机一样。”这种智能与人工双管齐下的服务模式,获得了不少老年锻炼者的好评。
互联网+助前行
在如今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标配,体育健身自然也能不例外。而完成智能升级后的徐家汇公园篮球场,就堪称是一个充满“大数据”和“科技感”的球场。
图说:科技感满满的新球场 记者 李铭珅 摄
通过使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科技手段,球场内的智能化设备,可以提供清晰准确的运动数据,管理和运营方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客流分布和后续预约情况,更能知晓当天的运动服务人次、用户运动时长、分时段入场人次比例及活跃用户年龄分布等精细化数据分析;当场内有突发情况时,智能化设备也能确保相关影像的留存和可追溯。“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用户体验,数据往往就是最真实的反应。”戴富祺说道,“通过大数据分析,场地管理方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调整,运营方能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锻炼者们也可以避开客流高峰,最大程度节约时间,因此‘互联网+’与球场的结合,带来的是双赢,乃至多方共赢的局面。”他还透露,未来将有更多的申城公共运动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完成智能化升级,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健身锻炼服务。
图说:球场还配备了专门的运动医药箱 记者 李铭珅 摄
据悉,完成升级后的徐家汇篮球公园共有3片标准篮球全场,每天上午7时至11时、下午1时至9时对公众免费开放。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前往锻炼的市民需在入口处进行信息登记,并出示绿色随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