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丨让“城市民宿”有活力有规范-LMLPHP

图说:崇明“久居”民宿。王凯/摄

姚丽萍/文

石库门里,弄堂人家,究竟是怎么过日子,住进去体验了才知道。

疫情防控常态化,申城旅游业有序恢复,城市民宿如何才能既有活力又有规范?

想想看,观光客到上海来,要看什么?摩天大楼新地标,经典历史风貌保护老建筑,都很好,但还不够,还有许多寻常巷陌里的新旧里弄,最是城市风情的家常表达。于是,藏在城市中心居住区里的民宿,特别受欢迎,网上订租也就成了常态。只不过,这样的民宿,若无精细化治理,就会扰乱居民正常生活,甚至影响社区安全。

问题来了,中心城区的民宿业态,是简单取缔关停,还是引导规范发展?实践表明,凡是有市场刚性需求的,简单“堵”,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好比,前些年居民区的沿街无证小餐饮店,简单关停后又会不断涌现。市场规律和治理理念几番博弈之后,申城拿出了有效的办法——不降低食品安全标准,引入备案制的管理新模型,既满足居民生活便捷需求,又实施规范监管。

当初,先有梦花街馄饨、阿大葱油饼,后有鲍师傅点心、喜茶铺子,齐聚黄浦。也难怪,黄浦是传统商贸、旅游区,草根美食、网红美食,其实不少,这些吃的喝的,无论是资深还是新晋,无论是实力味道还是制造人气,都让食品安全监管的神经不能松弦。食品安全监管,聚焦民生需求,依法行政,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有力度,是因为,顽症不治理,无视法律底线,容忍一部分人的“存在即合理”,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公正。有温度,是因为,依法行政,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规则和秩序保民生。

如今,破解“民宿”难题,这样的治理思路,依然值得借鉴。有市人大代表建议提出,既然城市民宿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那就用物联网思维精细化治理,因势利导,兴利除弊。

一个前提是,民宿新业态大多基于互联网开展,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也就必然要依托互联网。从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政府审批、承租者信息上传、租赁服务评价、信用评价……换句话说,从一间“民房”变成一间“民宿”,各环节信息要集成起来,一网统管,无一遗漏。好处是,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就能快速发现、快速核实、快速解处。这样的监管模式,既提升监管效率,也方便了出租方与承租方。

同时,民宿治理,需要实施分类管理,设置刚性底线。中心城区居住密度大,新旧房屋结构类型差异大,房屋属性不同,如果没有底线要求,民宿扰民、房屋安全、消防安全,一系列问题就会阻碍新业态良性发展。因此,民宿治理,一定要想清楚究竟哪些房屋不适合开办民宿;适合开办民宿的,也要明晰出租者与租赁者义务,广而告之。

这样的精细化治理,已初露端倪。南京东路街道治理民宿,提炼出一套“七步法”——通过各类投诉发现问题;联系确认基本情况;核实房屋及房东的详细信息,并进行取证;上门开展告知、约谈,并张贴《联合执法告知书》;若未按时限自行整改,即进行联合执法;结案;定期巡视,防止回潮,有效缓解各类民宿纠纷。

如今,疫情防控常态化,若要活力与秩序并行不悖,非精细化治理不足以破题。一幅城市民宿的善治图景是,石库门里,寻常人家,观光客进了门,开了窗,就看见了这座城市的章法、底蕴和文化,很养眼。

06-03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