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同事、朋友、兄长、恩师杨济诗老师,其名声在本市各大媒体记者编辑中,可以说无人不知。当年的时任区领导这样评价:你们是珠联璧合、“亨特·麦考尔”、最佳黄金搭档。4月27日晚,我最好的搭档被病魔夺走了生命!曾被人称为“卢湾一首诗”的杨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一起做新闻策划、不会为企业宣传作采访、不会有我们俩的署名文章,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悲痛、惋惜!

说起杨老师对新闻的执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报两台”记者编辑中就很有名气。记得当时有位记者说;“有人称我们是‘新闻疯子’,没想到你才是真正的‘新闻疯子’!”当时的一句戏语,现在看来,何其不是杨老师一生对新闻事业坚持、执着的真实诠释。

上世纪80年代《》复刊,杨老师担任首批通讯员。因为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商业管理工作,对淮海路商家的变化如数家珍,杨老师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商业的佳作,特别是随着淮海路地铁开挖、商业改造与调整、再调整,但每一次调整,他都会深入现场采访,发现亮点,写出鲜活、接地气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当时卢湾区老字号企业有很多,可以说,他写遍了所有老字号品牌,去发现、挖掘品牌的商业文化,还记得“古今内衣聘请形象代言人”“丰裕生煎连续一周排队不断”“长春食品商店去皮销售”“奇美皮鞋特大特小供应”等等新闻,在上海商业宣传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随着商业结构调整、调整、再调整,在杨老师眼里,只要淮海路走一遭,用发现的眼光,一定又有新素材。

今年是淮海路120周年,让我想起了淮海路100周年新闻宣传策划的事。记得当时找时任副刊部主任严建平老师,想在“十日谈”栏目采访一组与淮海路有关的人物文章,我跟着杨老师采访了著名艺术家孙道临老师和杨华生老师,采访孙道临老师是在漕溪路上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杨老师问得很详尽,记录也很仔细,孙道临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住在淮海路,与这条街的渊源故事。后来口述文章完成后,我们一起去武康大楼给孙道临老师审核。事后,杨老师对我说:“能让我们采访到名人非常不容易,必须认真、仔细,尤其是把小细节不能漏掉。”2010年是淮海路110周年,有幸得到副刊部严建平老师的大力支持,再次在“十日谈”栏目刊登淮海路110周年文章,记得当时还邀请了不少作家和名人。考虑到杨老师对淮海路商业的了解和研究,受商务委领导委托,他去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与主持人聊淮海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经播出,反响极好。

在人们眼里,杨济诗老师很斯文,平时话语不多,但很多媒体朋友又发现,只要说到新闻宣传、说到商业品牌和领军人物,他眼晴会发亮,思路很敏捷,角度又独特,一篇篇有深度的文章在他的妙笔谱写下,总能熠熠闪光。

杨老师不仅是《》特约通讯员,还是其他媒体通讯员,他很看重特约通讯员这份证书,因为他觉得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他常说,我有责任宣传当年的卢湾、当下的黄浦商业新经济、新模式、新举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电视台推出《三百六十行》专栏,每天一个行业一个人,其中通讯员这个“行业”就是杨老师。

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一生把写新闻当作一种事业,特别是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眼里,杨老师是一位真正的新闻“战士”,以一腔赤诚,把使命写在了黄浦的每个角落。

杨老师,愿您一路走好!

04-30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