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浩江湖里,一条大鱼悠闲自得地游着水,游在其他许多大大小小的鱼中间,通常情况下,它们谁也不注意谁,谁也不在乎谁。但如果将这条大鱼放入一个小鱼塘,它就会十分显眼。大鱼生活在以小鱼为主(或小鱼生活在以大鱼为主)的小鱼塘里会产生一种所谓的鱼塘效应,因为小鱼塘的空间很小,鱼儿会互相产生影响。1984年,悉尼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赫伯特·W·马什创造了“鱼塘效应”这一概念。

想要提高学习成绩,了解一下“鱼塘效应”-LMLPHP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心理学家,马什研究出这一概念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心理角度提高学习成绩。比如有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里极大部分是天资较高的学生,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也许这是学校设置的优级班或重点班)。面对这一现实,这一两个学生的劣势非常明显,因为这是在小范围里,很容易显示出反差;再说,他们本来就缺乏自信心,人为地将他们安排在受到另眼看待的优等生班级里,他们更加觉得低人一头,学习更加提不高,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正如柏林的心理学教授施瓦策尔在《时代》周刊上撰文所说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重点班的设置妨碍了‘阳光普照’,人为地导致对一部分学生的压力。”

也可以这么说,鱼塘效应的基本宗旨是要告诉人们,不要把人推入失去自信心的境地;对受教育者来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某一个时间节点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这里同样用得上鱼塘效应。选择职业,不一定要到大河大江去,假定自己是一条有了一定分量的鱼,不妨游入一个小鱼塘,在那里可以初露锋芒,在众多的中、小鱼的衬托下,你会较快发光、显眼、受到称赞和升职,同时你有了经验,有了足够的自信心。世界那么大,足以任你闯荡,任你创业。

和心理学有关的所谓“效应”,往往意在通过比喻或衬托,阐说一个道理,并不指论作为喻体的某一事物,有些人谈到“鱼塘效应”时,就大论起如何经营鱼塘、如何搞好营销等等,那不成了“鱼塘效益”么?

顺便提一下,据说还有一个叫做“鲇鱼效应”的传说:曾经,挪威渔民捕住的沙丁鱼等到渔船返回渔港后,基本上都死了,卖不出好价钱。然而有一个渔民每次捕回的沙丁鱼都是活的,但他不愿将其中的原因告诉其他渔民。这个渔民死后,人们在他的船舱里发现了少量的鲇鱼,原来他总是在桶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好动,搅得不爱动的沙丁鱼十分不安;“生命在于运动”,所有的沙丁鱼也就活着回港了。不管此事是不是真的,“鲇鱼效应”确诱导出“优秀个体介入群体”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如果缺少朝气、没有干劲,可适当引进一些有活力、有智谋的“不安分”员工,从而带动整个群体。

06-03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