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一名13岁女孩,利用在家上网课的借口给网络游戏充值近4万元,这是她母亲近两年的工资。事件一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腾讯、网易等各大游戏厂商也接连升级防沉迷规则,推出了号称“史上最严”的防沉迷系统。其实,自从网络游戏走进人们生活,“孩子沉迷游戏”“孩子偷用父母账户充值”的新闻就不时引发热议。但要解决这类问题,仅靠游戏厂商的“守护”就够了吗?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靠“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就够了吗?-LMLPHP

图说:此类新闻并不少见

平台的“两难”

早在2017年2月16日,国内互联网游戏行业首个面向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系统解决方案“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就正式上线了。目前,这个已经运营了3年多的平台已经接入了腾讯旗下共计80款游戏,用户超过3000万。在绑定成长守护平台的用户,游戏时长有了82%的下降。不错的成绩背后,平台也难免夹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时常面临“两难”。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靠“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就够了吗?-LMLPHP

图说:成长守护平台

游戏客服李玉介绍,在成长守护平台上线后,他最常处理的两个问题便是来自家长的“能不能把我孩子的号禁了”和来自孩子的“为什么我的号玩不了了”。如今大多数游戏都对未成年人的账号有游戏时长和充值的限制,于是许多孩子就选择用父母的身份注册,而成长守护平台则能让家长管控自己名下的账号。一些家长将游戏视作“洪水猛兽”选择一键禁玩,又不愿让孩子发现自己是“罪魁祸首”从而影响亲子关系。而被蒙在鼓里的孩子则不停打电话给客服,询问账号为何被封禁,并要求解禁。一场“禁玩”和“解禁”的角力便通过客服人员隔空进行。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靠“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就够了吗?-LMLPHP

图说:禁玩之前的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家长选择“禁玩”账号时,平台会跳出一个提示:“禁止玩游戏的事情,请跟孩子沟通好,爱和尊重让他/她成长。”同时,当账号被封禁时,孩子们也不会知道是家长封禁,只会看到“暂时不能玩游戏哦,不如读读书来充实下自己”的友好提示。平台试图保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并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平台的这份“贴心”同时也反映出家庭内部亲子沟通上的困境,而这或许才是最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靠“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就够了吗?-LMLPHP

图说:被禁号之后的提示

从“堵”到“疏”

28岁的龚玉婷,“游戏龄”超过15年,但她从未因玩游戏而影响正常生活,这要归功于她的父母。“小学时,我们一家三口甚至会在周末一人一局轮着玩‘连连看’。”因为本身也成为了游戏玩家,熟悉游戏机制,父母便能为她量身定制合理的时间表,比如周末有限时游戏任务,她可以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多玩一会;而“每日签到”的奖励不多,爸妈就会劝她放弃,平日里专注学业。受父母的影响,龚玉婷对游戏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对游戏品质要求的提高,也成为了她不容易沉迷的原因之一。

反观来平台求助的那些“网瘾少年”的家长,很多都表现出了对孩子以及游戏的不了解。“游戏害人”是客服人员常常从家长口中听到的词。有些人会情绪激动地要求“把这款游戏整个关掉”;有些人甚至连游戏名都不知道,只能模仿平时听见孩子们游戏中的音效;更多的人则是因为不会使用平台进行禁玩操作而求助。这种“不了解”不仅体现在家长身上,反之,许多盗用家长钱财进行游戏充值的孩子,也对于家庭收入和消费金额完全没有概念。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游戏,靠“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就够了吗?-LMLPHP

图说:网易家长关爱平台

游戏厂商推出的防沉迷系统很难成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万能解药”,因为问题的根本不是“让不让孩子玩游戏”,而是“怎样让孩子健康地玩游戏”,简言之,不是封堵而是引导,而这需要包括家长、学校、游戏厂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若家长一刀切地禁玩,有时反而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情绪。李玉分享了他接待的一个案例,当时一位家长打电话来,歇斯底里地要求封孩子的号。之后孩子对他要死要活,他又来拼命要求解禁。游戏客服团队里有个广为流传的金句:“每份沉迷的背后,都是爱的缺失”。“多陪孩子”“多说爱”是客服人员对家长们最常给出的建议。

06-04 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