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一事在全美点燃怒火,引发多地示威抗议活动,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何弗洛伊德之死会引发席卷全美的抗议?执法人员频频不当使用暴力,反映出美国人权领域的哪些问题?本报有请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河为您详细分析。
肖河
网络视频刺激民众情感 执法机构一再滥用暴力
问:为何弗洛伊德之死会点燃席卷全美的抗议活动并引发暴力冲突?
答:明尼阿波利斯的黑人居民弗洛伊德的悲剧性死亡给本不平静的美国意外地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从事件发生的5月25日起,抗议从明尼苏达州迅速扩展到全美,几乎所有大城市都被抗议行动席卷,并且出现了严重的暴力冲突。如今,美国已经陷入自1968年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引发“大暴动”以来最严重的全国性抗议。在个别地区,暴力冲突的烈度甚至超过了1968年。例如,纽约市实行了自1943年种族骚乱以来最严格的宵禁。
为什么一介普通人的弗洛伊德在死亡后引发了如此轩然大波,几乎点燃了整个美国呢?
除了白人和少数族裔特别是黑人之间存在巨大不平等这些长期结构性因素之外,直接原因还是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的全过程被拍下并传到网上。现代科技和社交网络让给死者“泼脏水”的传统“策略”无从发挥,凸显了种族主义者的暴虐,据说就连特朗普看了相关视频也感到毛骨悚然。
明尼阿波利斯警方一度试图将弗洛伊德之死归咎于心脏病和毒品,但是最新的独立尸检否定了警方说法,认定是机械性窒息死亡。从这一交锋中也不难看出,如果没有确凿的视频证据,弗洛伊德的死亡可能就会在复杂的司法程序和政治庇护中不了了之。
不过,仅此一点还不足以让抗议游行迅速暴力化。由于此次示威直指种族主义和警察暴行两大目标,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成为抗议的直接目标,这也导致后者普遍对游行持敌视态度,从一开始就体系性地对抗议者和路人行使“军事化”暴力,经常在没有遭遇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出手。
在抗议活动“震中”的明尼阿波利斯,当地警察甚至在行进过程中向道路两侧在自家门廊围观的居民发射霰弹。这一毫无理由的举动也被拍摄下来发到网上,迫使当地市长和警察局长不得不道歉。
明尼阿波利斯市议会议员耶利米·埃里森指出,当地警方首先挑起街头暴力,向抗议队伍投掷催泪瓦斯,“然后装成被包围的受害者,这百分之百会激发敌意”。美国执法机构滥用暴力的做法正是抗议活动升级的催化剂。
对待公民有双重标准 美国人权难自圆其说
问:引发风波的导火索,正是美国社会中的传统顽疾——种族歧视,反映出美国人权领域的哪些问题?
答:美国执法机构中的种族歧视不仅体现于具体案件中,还体现在对民众行使公民权利的态度上。
在弗洛伊德引发的抗议风潮之前,5月份的美国实际上还发生了另一场在全国铺开的示威,那就是特朗普大力鼓动和称赞的 “占领州府行动”,主旨是抗议各州各市在疫情期间颁布的管制措施,要求尽快重启经济。参与这一波游行的几乎全部是白人,他们在密歇根等州强行“占领”州议会大楼,迫使州议会停转。然而尽管这些人直接冲击了政府运转,但是从来没有警察跑出来维护“法律和秩序”,更不用说滥用警力了。
再向前追溯,在2017年弗吉尼亚的夏洛特维尔,“白人至上”主义者引发了严重骚乱,一名激进分子驾车撞入反对他们的游行队伍,造成1人死亡20多人受伤,并导致街头斗殴。对此,当地警察保持着在抗议活动中罕见的“高度克制”。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无疑激化了整个美国黑人群体的“受害者意识”。
美国自建国起就有绵延不绝的 “暴动文化”,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到大萧条时期,康涅狄格和艾奥瓦州的奶农武装起来,切断公路、倾倒牛奶、包围警局,这些事件最终都能与政府达成妥协。然而,一旦落到了黑人或者其他少数族裔头上,抗争权就仿佛不复存在。这种只能有一部分人享有权利的现象正是美国人权中的最突出问题,这种基于种族主义的双重标准,甚至在其理念内都不能自圆其说。
图说:美国民众连日在白宫外举行抗议。 GJ图
不同种族凸显健康鸿沟 非裔受到疫情冲击最大
问: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美国人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之一。美国不同种族之间为何出现严重的健康鸿沟?
答:对于此次抗议风潮,不少人认为疫情中暴露出的种族不平等也是助推抗议蔓延的动力。根据纽约州5月初公布的数据,全州感染者中拉丁裔死亡率最高,为万分之二点二,黑人为万分之一点八,白人为万分之一,亚裔为万分之零点八。在人口构成上,拉丁裔人口比例为29%,死亡人数占比则为34%;黑人人口比例为22%,死亡人数占比28%。这些数据表明黑人和拉丁裔更容易感染病毒,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也明显较差。
纽约州在疫情中的种族不平等还算是温和的。在芝加哥,根据5月数据,黑人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却占感染者的一半和死亡者中的72%。在伊利诺伊州,根据4月数据,黑人仅占州总人口的15%,但却占感染者的28%和死亡者的43%。密歇根州的数据和伊利诺伊州类似,黑人只占总人口的14%,但在感染者和死亡者的比例上分别占三分之一和40%。路易斯安纳州的数据和芝加哥市差不多,黑人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死亡者中却占70%。从数据来看,非裔美国人确实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
对于这一种族“健康鸿沟”,纽约市长白思豪表示,一定要展开详细调查,努力纠正这一不平等。不过美国社会对个中原因心知肚明。首先,非裔美国人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和体力劳动者,例如在纽约,他们是零售店员、巴士地铁司机、婴幼儿护工的主力,没有居家隔离的条件,必须在外抛头露面,感染几率因此大增。其次,由于收入低,非洲裔美国人很多没有购买保险,也没有钱及时接受检测和治疗。
大选当前借势打击对手 两党展开微妙政治博弈
问:特朗普上任以来,“白人至上”思潮泛滥,美国社会愈发撕裂,种族矛盾日益激化,这一现象会对今年大选产生什么影响?
答:距离大选只有5个月,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不仅在所有全国性民调中都领先特朗普5%至10%,而且在密歇根、俄亥俄、佛罗里达等关键摇摆州也处于领跑地位。以密歇根为例,特朗普能够赢得2016年的大选,与密歇根州蓝领工人的“反水”大有关系。然而由于防疫不力对制造业的冲击,特朗普自2月起开始在民调中落后拜登,并且落后的点数从2月的4%扩大到6月的8%。这也使得特朗普的竞选压力大增。目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高度关注如何利用当前的抗议活动来打击对手、为自己加分。
特朗普一直和核心幕僚商讨如何应对,包括要不要发表全国讲话,在讲话中走什么路线。据说,特朗普的高级助手一致认为他在推特上的发言过于冲动,什么“最凶狠的狗,最厉害的武器”之类都属于过头话,不利于吸引选民。从最终发表的讲话来看,特朗普选择强调“法律和秩序”,旨在吸引害怕财产受到损害的企业主。这也符合特朗普强调巩固核心选民的一贯思路。此外,特朗普还不忘把暴乱蔓延的责任推到了民主党州长、市长的应对无方上。在共和党阵营看来,当前的抗议活动甚至还是一个好兆头,在1968年的大抗议之后,尼克松正是以“法律和秩序”为口号赢得大选。
对于共和党的套路,民主党也是心知肚明,部分抗议者甚至也相互提醒,如果让暴力抗争继续蔓延,等于投了特朗普一票。因此,民主党人的立场是坚决支持和平示威,但是反对暴力,集中批评特朗普缺少领导力,不能团结美国。对于民主党来说,此次示威可以看成是大选前的一次政治动员,希望能够提高非洲裔美国人的大选投票率,起到发动核心支持者的效果。民主党人期待拜登能够像克林顿在1992年洛杉矶暴动后那样展开一次“关键旅行”,走访包括明尼阿波利斯在内的“震中”地区,展示自己能够团结美国社会的形象。总之,既要稳住非洲裔的基本盘,又不能疏远摇摆不定的蓝领阶级。
就大选而言,两党都希望抗议活动能够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对民主党来说,持续抗议但是暴力程度降低最为有利;对共和党来说,暴力行为的蔓延反而有助于选情,但是因为特朗普是现任总统,还不得不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两个方向构成了围绕全美抗争的微妙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