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门,发现小区和公园建了新步道,添了新器械,甚至有些原来废弃的角落,摇身一变,成了一方运动的新天地,让喜欢锻炼的市民收获了意外惊喜。

疫情期间,喜欢健身的朋友自嘲:人如困兽。一是健身习惯被迫中断,人的身体会不适应;二是少了锻炼,本来紧张的精神因此缺乏调节的手段。现在好了,疫情已控,大家又可以来到户外,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而新建改建的市民健身设施,则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比如,高层居民楼出入口的一块斜坡,通过形态的丰富、颜色的添加,变身“乐岛”,在新建的独木桥和攀岩区,孩子可以攀爬,跳跃,尽情欢动。比如小区一角违建拆除后,空地上搭了凉亭,种上树木,还竖起昆虫箱,大人可以休憩,孩子可以亲近自然,科普观察,居民将这里生动地称为“生境花园”。

斜坡改为乐岛,违法建筑变身生境花园,并不额外占用土地,均是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做“微更新”。上海人均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约2平方米出头,尤其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要辟出一块新区域用于市民健身很不容易,但百姓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却日益增长。怎么办?那就从现有资源上想办法,合理布局空间,功能复合利用,挖掘更多增量。

从不少“微更新”的实例中可以发现,除了老人,孩子也享受到更多的关怀。天真活泼的孩子,活动范围大,运动也激烈,而每天离开校园,他们还有大把的精力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在追逐、游戏中学习社交,认识世界。居民小区原有的中心花园,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今更多社区和公园的健身点因地制宜,嵌入儿童活动功能,添加低龄游戏设施。而因为儿童运动区域的趣味性和包容性,也给健身点带来更多人气。家长一边照看孩子,一边闲聊家常,社区生活也有了更多内容。

全国两会上,通过体育帮助孩子强健体魄、健全人格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教育部不久前宣布,从下学年开始,小学三至六年级的体育课每周增至四节课时。少年强则国强。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均衡发展,对其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讲,市民健身设施精准扩需,为孩子尽心尽责,这份智慧和匠心,值得更多期待。

金雷/文

06-05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