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后,到眼科门诊咨询看诊的孩子增多,许多是由于重返课堂后“看不清黑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告诉记者,考虑到学龄期孩子和家长的实际需求,降低疫情防控期间的院内聚集程度,医院日前推出了针对学生的近视防治便民门诊,门诊开在放学后,深受家长好评。今天是全国爱眼日,记者昨天下午走访该“放学门诊”,尽管天气恶劣,依然有四五十个孩子如约前来就诊。

孩子近视,不能全赖网课-LMLPHP

图说: 孩子们可以放学后去看门诊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一下午接诊150人

近视成因分为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由先天因素为主导致的高度近视,其患病率较为恒定。而后天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不足、学业负担过重等引起的近视越来越明显。

周行涛介绍,近年来,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视光学科一直坚持进社区和学校开展近视防控活动,比如联合闵行区、徐汇区等相关部门进行近视防控共建,也常听到家长感叹上班上学时段“看病难”的苦经。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网课多了,活动却少了,孩子们在家不注意用眼,导致近视增多。考虑到实际就诊需求,同时避免院内聚集,也给汾阳院区拥挤的空间“一点透气机会”,医院于5月25日起在傍晚时段增开近视防治便民门诊,这种全新的尝试在国内尚属首次,希望为学生近视防控尽一份力。

医院的推送一经发出,立即约满。“最多的一天是6月1日,考虑到当天许多孩子休息,部分家长休假陪孩子,我们放了更多号,一共接诊了150多个孩子。”周行涛说,前天也接诊了70多个,“放学门诊”开出至今,已接诊了超过600人次的小患者。在“放学门诊”,以轻中度的屈光不正为主,近年来学生群体中的高度近视也在增加。还有不少外地的家长打来电话咨询。为此,院方正在考虑,根据第一阶段的试行结果来进一步调整门诊时间和人员,满足更多患儿和家长的需求。

孩子近视,不能全赖网课-LMLPHP

图说:周行涛院长在为孩子做检查

家长治疗误区多

在家4个多月的12岁女孩津津不仅消耗掉了50度的“远视储备”,还近视100度。翻看着病历卡上的医嘱,津津妈妈十分后悔地说,“除了学校里规定的网课以外,还要上许多在线补习课、艺术课程,每天看屏幕的时间超过了8小时。”现在真的近视了,轮到妈妈急了,“准备停掉这些课,不知道还有希望恢复吗?”

10岁的阳阳由妈妈陪同前来,裸眼视力只有0.4了。接诊的许烨医生仔细询问情况后,让阳阳做了扩瞳验光、眼轴测量等检查。许医生告诉阳阳的妈妈,孩子双眼近视,一个75度,另一个125度,建议配戴眼镜。“现在还小,戴了眼镜会不会度数越来越深?”阳阳妈妈对戴眼镜有些抵触。

许医生说,近视是无法逆转的,近视后一般需要光学矫正,也就是戴镜。近视度数的加深与戴眼镜是没有关系的,反倒是戴镜后视觉质量提高,用眼疲劳改善,一定程度延缓了近视的进展。针对框架眼镜矫正效果不佳的情况,也可以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夜间睡眠时配戴、晨起摘掉,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很多家长来问能不能戴,答案是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戴。”一般要孩子8岁以上,满足一定的屈光度数,且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验配。

近视了,别只责怪孩子

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小学生近视率已达45%,初中生达60%-70%,高中生则高达85%。大多数家长认同孩子的视力很重要,得知孩子近视,家长会很焦虑,但回到家中,他们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改变,有的甚至这是责备孩子“经常看手机、读写姿势不正确”,导致孩子心理负担很重。

许烨医生说,视力问题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光是责备孩子,视力也不会好转,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到底是哪个环节“疏忽”。有的家长认为上网课过多导致孩子近视,实际上,孩子不上课时捧着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比上网课还要长,单纯让网课“背锅”是不对的。记者采访时,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位母亲大声指责孩子总爱看电视、玩手机,但候诊期间,孩子捧着手机玩游戏她却熟视无睹。

正确做法是什么呢?许烨说,科学用眼,重点是控制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长,尽量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看书上网20-30分钟后要看远至少20秒钟。“学校里的网课时间都不长,下课休息时间也比较充足,有些家长会让孩子课间闭眼休息一下,但这还不如让孩子走到阳台上,在自然光线下远眺。” 同时,户外活动能够降低近视发生率,这在学术领域已形成共识。每周10-14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能够有效预防近视发生,且需要在光线较好的时候进行。而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及角膜塑形镜也并称近视防控的“三大法宝”。

近视防控需要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以及有关部门多方联动,周行涛说,要尽早为儿童和青少年建立更加完善、数据真实的屈光发育档案。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组从2002年开始建立国内最早的儿童与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和动态数据库,去年还启动了“挂号可选择建立屈光档案”。通过网络预约挂号,同时勾选建屈光档案,在检查时就可记录相关数据,今后视力随访数据一目了然。

首席记者 左妍

06-06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