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李启汉当年来上海组织罢工,才来一两年就可以用相当标准的上海话和巡捕周旋,我其实有些汗颜,我来上海十几年了,上海话听得懂,但一直不敢开口说。”今天,80后作家王萌萌来到静安图书馆,做客“众说周知——作家眼里的红色起点周周谈”。回忆起自己创作《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时,她说,“一百多年前,他们也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有理想和希望,也有困惑和迷茫。”

听80后女作家王萌萌讲红色文化:瑶族烈士李启汉说上海话的勇气就比我大-LMLPHP

图说:80后女作家王萌萌(左)做客“众说周知——作家眼里的红色起点周周谈” 官方图

勇敢,开口说沪语

时至今日,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张众回忆起当初见到王萌萌那一刻,他说自己当时深深怀疑过,这个80后的女孩能不能写好“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故事。的确,手里的资料很少,也很枯燥,王萌萌说,“只有一本小册子,里面全是档案和会议内容,我好几次都觉得自己完不成这个任务。”后来,她决定去革命先烈李启汉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听80后女作家王萌萌讲红色文化:瑶族烈士李启汉说上海话的勇气就比我大-LMLPHP

图说:张众与王萌萌 官方图

从都市走进李启汉的湖南家乡,王萌萌花了差不多一天的车程,翻山越岭,越走进大山深处,景色越美,空气清新,遍地油菜花……王萌萌在感叹水秀山青人杰地灵之余,也想到“现在的交通这么便捷,我们都要花这么多时间,可想而知一百多年前,李启汉要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难度。”王萌萌觉得走出来,除了要有跋山涉水的毅力,更需要热爱学习,只有多读书才能在那样封闭的环境里,产生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念头。

的确,热爱学习的年轻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学到技能。王萌萌在翻看李启汉传记时看到,192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法国巡捕突然对渔阳里6号实施围捕和搜查。当时李启汉正在楼上整理文件,看到巡捕过来搜查,急忙装作若无其事地打扫房间。这些巡捕们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一口流利上海话的男子正是李启汉本人。到了劳动节那天,反动当局如临大敌,作为“劳动节筹备处”的渔阳里6号也被探子严密监视。李启汉故技重施,戴上金丝边眼镜和礼帽,乔装成上海商人的模样,一边用上海话跟同伴交流,一边不经意地回答巡捕的提问,顺利“溜”了出来,前往集会地点。“他是瑶族,当时他来上海也不过一两年的时间,上海话就已经很流利了,不得不让我佩服!”王萌萌说。事实上,从上海到广州,李启汉不断学习语言,为他革命的路途带来了便利。

听80后女作家王萌萌讲红色文化:瑶族烈士李启汉说上海话的勇气就比我大-LMLPHP

图说:活动现场 官方图

真诚,球品见人品

“其实,李启汉直到遇害时也才29岁,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年轻人。”王萌萌也看到了,当年李启汉在和工人交流时,也用了当时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当时为了让更多工人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李启汉把“工人夜校”做成“工人学习俱乐部”,在俱乐部里,可以免费打球、游艺、唱戏……工人们有了兴趣才会坐下来学习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有一次,一位名叫黄桂生的工人和李启汉一起踢足球,黄桂生把球踢进了泥塘,有些不知所措,毕竟这样的“错误”要是发生在日本人的工厂里,换来的一定是一顿毒打。李启汉一边安慰他,一边带他先洗脚,再洗球,温暖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后来,黄桂生进了工人夜校,成为罢工斗争中的积极参加者。

“尽管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可是和一百多年前的他们比起来,我们内心的困惑和迷茫并不会比他们少。革命前辈当年也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们对理想的坚定,对世界的仁爱,对我们是有启示的。”王萌萌说,“我现在也正在创作抗疫的故事,我接触的不少逆行年轻医护人员,他们正是这份革命精神的传承。”

接下来,“众说周知——作家眼里的红色起点周周谈”将继续结合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红色起点”系列丛书,每周邀请一位作家与上海红色文化研究资深人士,总共开启6场线上圆桌访谈,全媒体也将全程线上直播,主题包括中共创办的第一所高校上海大学的澎湃往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故事……畅聊不能忘怀的上海红色历史,献礼建党百年!

06-06 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