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疾病防治研究的关口后移了。老祖宗留下的古训‘上医治未病’,是指防重于治。但是,现在很多疾病防治的研究,笔墨的焦点都花在了三级预防的层面,而不是零级、一级和二级。”昨天在上海大学举行的“面向未来的医学创新与教育”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毫不留情地指出,国内的一些医学科学研究已经偏离了重大的科学问题。

疾病防治研究不能重临床轻预防-LMLPHP

图说:陈义汉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缺乏源头性的研究

预防医学一直强调多级预防并举。第一级预防就是病因预防,目的是切断各种健康危害因素和病因对人体作用的途径。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就是临床期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而零级预防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引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子出现。陈义汉院士的演讲题目为“中国疾病防治研究:机遇与挑战”。他说,应当提倡精准医学,它是这个时代医学最美好的境界,是将个人的生物组学、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考虑在内的一种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的新型医学。然而,陈院士又直言,现在的医学科研比较缺乏源头性的研究、开创性的研究、奠基性的研究、根本性的研究,缺乏针对能够带动全局、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

陈义汉院士批评国内的医学科学研究很少有自己的特色与高地,往往是西方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西方不做的我们就不能做,甚至西方不做的事情我们做了,就感觉到“有问题”了。有些医学研究是脱离实际、背离国情的,直到现在很少有我们自己国家独有的、重大的医学科学研究计划。陈院士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对于权威盲目的崇拜是真理的大敌”告诫医学研究工作者,必须更好地做好中国的疾病防治研究。现在很多疾病的基本病因、易患因素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因此,医学研究首先一条就是要做好预防研究。

没有研发原创新药

“到现在为止我们几乎没有原创的药物。临床上用的一千多种常规药物,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因此,必须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陈义汉院士说,现在业界很多人都认为研究新药很难,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需要有超过10亿美元的投入,而且成功率是极低的。但是,如果我们始终迈不出新药研发的第一步,就永远不会有收获。从新药研发的阶段来看,要经过先导化合物发现、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而最艰难的、最需要原创的就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国的医学研究要有自己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位置。

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也是陈院士着重阐述的一个重要问题。“医疗器械是医院的痛处。我们现在的医疗器械几乎全部是西方的,专利、知识产权几乎都是人家的。对此,我们要有使命感,要感到巨大的压力。”他以心脏起搏器为例说,这个起搏器是钢体的,电子起搏器只是一个替代疗法,只治表不治本,然而,在生物起搏技术研究方面,中国与世界是同步的,只要努力就有可能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代生物起搏器。

首席记者 王蔚

06-07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