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上海地铁信号技术总监张郁,1997年至今,一直在城市“第二空间”默默奉献。他所在的通号分公司,堪称地铁运营保障最重要的单位。通号,即通信和信号,看不见、摸不着,却涉及近千组正线道岔、800多套车载系统设备、4700多段轨道电路。“每个环节都是潜在故障源。”张郁坦言,约60%的地铁故障出自通号专业。

地铁“神医”和他的“神经手术难度榜”-LMLPHP

图说:上海地铁信号技术总监张郁(左二)带领团队多次完成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来源/上海地铁供图

信号好似一张神经网络,控制列车运行,包括车速、发车时间、停车位置、前后车距离、屏蔽门开关……维护人员好比神经外科大夫,张郁就是那个稳持手术刀、专治疑难杂症的地铁“神医”。

新车增能、新线建设、日常运维、大修改造,都离不开信号,会面对各类高难度“手术”。在“神医”眼中,有一份怎样的“难度排行榜”?

新车调试上线增能

难度系数  ★★

4月29日,16号线新购第二、三列6节编组列车上线,替换原3编列车,缓解高峰客流拥挤。6编新车将陆续投运,覆盖16号线全线。

张郁介绍,新车上线前,必须通过反复调试,确保车载软件与行车环境适配,乖乖听从信号系统指挥,融入新的家庭;接着,信号系统要“告诉”其他在线车辆,来了新伙伴,大家的运行间隔都要缩短,并对每个家庭成员发出行动指令。

新6编列车与原3编列车迥异,和2列3编联挂而成的老6编列车也不同,比如车长和屏蔽门位置。靠站时,停到哪里才能对准屏蔽门,都由信号控制,须精确到厘米。

16号线首列6编增购列车3月23日投运,调试仅97天,刷新全国纪录,通号分公司居功至伟。在张郁口中,纪录显得轻描淡写。“上海地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调试新车,个个驾轻就熟,挑战难度不大。”张郁笑言。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工匠”陆鑫源、“上海智慧工匠”吴敏等众多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全程参与新线建设

难度系数  ★★★

目前,14、15、18号线等新线都在紧张建设中。18号线一期南段(御桥站至航头站)今年底有望开通试运营,不久前成功完成接触网热滑试验,后续的信号系统和车辆静态、动态调试正有序展开。14、15号线则分别处于土建和铺轨等工程关键期。

“其实不管在哪个建设阶段,从最初设计方案开始,通号分公司都会全程参与。”张郁补充说,与其他大多数城市不同,通号分公司不仅要维护既有线路的信号,还兼顾建设、调试、增能、大修,对全生命周期负责。如此“十项全能”,业内罕见。

从业23年,张郁几乎参与了所有新线的信号建设。“起初,调试一个新车站,就要花两个月。而到16号线开通前,我们只花了两个月零五天,就完成了全线调试。”

他解释,相比于新车调试,新线调试的体量更大。难度系数不太高的原因是,就像在白纸上作画,不必考虑“影响既有线路运营”或“频繁切换新旧系统”等复杂问题,施工时间充足。

智能运维减少故障

难度系数  ★★★★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地铁故障率史上最低,得益于一个国内首创的“聪明大脑”——由张郁牵头的“信号系统智能运维体系”去年上线,破解关键系统健康状态量化难题。

“结合大数据和云服务,让设备开口,提早发现隐患。”张郁透露,新体系投用至今,故障率和平均修复时间都减少了67%,维护周期从5天延长到15天,运维成本降低近20%。

2019年6月26日清晨,人民广场站突发道岔故障,巡道车被卡在轨道上。早高峰前,核心车站出毛病,是通号人的噩梦。张郁冷静梳理出三个方案:强行动车,可能破坏道岔,太冒险;用千斤顶将车复位,时间长,等不起;手动调整道岔,倒车离开故障区域。他当机立断,拍板第三种,和同事们俯下身精确调整,化险为夷。

故障率逐渐降低,但日常运维难度依然较高。线网越来越密,设备越来越多,类似噩梦可能随时袭来。张郁正率队不断钻研,让智能运维越来越聪明。他去年率队打造“上海轨交集控大楼网络化运营平台”,成功接入全网数据,就像把不同质地、不同粗细、不同年代的“线头”穿进同一个“针眼”。

以前“慌慌张张看急诊”,现在的目标,是“从从容容治未病”。

信号系统大修改造

难度系数  ★★★★★

一些地铁线路日渐老化,隐患增多,通过信号改造,可以减少故障,扩大增能空间。

上海地铁日均客流千万,施工一旦影响运营,可能波及无数人出行。张郁探索“边运营、边改造”的新模式,乘客不知不觉间,设备已经升级。

2018年,他克服新老系统不兼容等瓶颈,成功升级软硬件,使9号线成为全国首条最短间隔突破2分钟大关的地铁线;2019年,5号线既有线与南延伸同步信号调试,经过500天施工、1000多次倒接切换,实现新旧信号无缝衔接;1号线新旧信号系统也在去年悄悄结束割接。

“1000多次倒接切换”,意味着晚上测试新系统,白天再改回老系统,重复了上千遍。“夜里,把病人全身神经换掉,天亮前又恢复原样。每天做两次大手术,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还只能利用半夜两个多小时有效施工时间,一点点啃下来。

张郁最近的工作重点,是今年启动的2号线信号改造,旨在“打造没有故障的系统”。他解释,有点像“双卡双待”,哪怕遇到严重故障,备份可立即替补登场。两三年后,2号线的运营间隔有望冲击90秒,再创新纪录。

首席记者 曹刚

05-03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