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大姐第5次因发烧住进医院,这半年多来,她验血无数次、光CT就做了20多次,还有骨穿、PET-CT……几乎所有的诊断手段都用上了,但持续发热的原因就是找不到。

莫名发烧一年多,住院7次,这回终于确诊了-LMLPHP

丈夫老郝说,爱人这“烧”发得蹊跷。去年3月,爱人突然开始发热,39℃的高烧,持续四五天才好转,但一周后,高烧卷土重来,如此反反复复。跑了很多家医院,做了无数次的检查,反复高烧却未有丝毫好转。抱着最后的希望,老郝带她来了瑞金医院。

接诊沈大姐的,是瑞金医院感染科王晖主任医师。王晖是一个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高手,擅长捕捉疑难疾病的蛛丝马迹。

有一种病就叫“发热待查”,在医学术语上“发热待查”是指发热时间持续3周以上,体温大于 38.3℃,经过1 周以上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病例。

做检查真的做怕了

每一个发热待查的病人,都是一个课题。沈大姐厚厚的病史报告,王晖团队已经烂熟于心。但怎样精准“猎狐”,沈大姐还是需要进一步检查。

一听到还要做检查,沈大姐吓得浑身发抖,甚至出现了紧张性高热:“我是真的检查做怕了。一是怕疼,二是怕花钱。”夫妻俩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丈夫老郝在厂里打工。此前半年在外院治疗花掉了四万多,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

沈大姐一家的抵触情绪是意料之中,但王晖说,一次检查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有时候需要等待时间窗,要在最佳时间做可靠的检查,这既要病人的配合,更要医生的耐心。所以,必须说服病人再次做检查。

王晖和责任医生、感染科赵钢德医生首先得到了老郝的坚定支持,再像哄宝宝一样跟沈大姐举例子、打比方,一片苦心最终换来了沈大姐的“点头同意”。

有时需要再耐心等待一下

检查结果相继出来,其中肝脏穿刺显示:自身免疫性肝炎。但多年的临床经验让王晖感到,发热并不能用简单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解释。

2019年12月9日,感染性疾病及发热待查多学科会诊(MDT)再次召集,由感染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皮肤免疫科等专家组成。

皮肤科施若非主任医师说,病人有免疫功能紊乱基础,故感染后免疫变态反应暂不能排除。 

“患者曾有三系下降,肝脾及全身深部淋巴结肿大,β2-微球蛋白升高,虽骨穿未见特殊异常,但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暂不能排除。”血液科陈秋生主任医师分析道。 

“因淋巴结位置较深,取病理比较困难,建议患者复查PET-CT协助诊治。”感染科诸葛传德主任医师建议。  

但这一回老郝沉默了,才过去没几天的骨穿,现在又要取淋巴结检查,且2019年8月刚刚做过一次PET-CT,不想再花这个钱了。夫妇俩一咬牙,决定不折腾了——回家过年! 

拨开迷雾找到病因真相

而此时,席卷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噩梦刚刚开始,沈大姐的高热又周而复始,但又无法来沪就诊。熬到疫情形势趋稳,她再次来到瑞金医院,一见到王晖主任,沈大姐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王主任,救救我,我还在发烧,这次我一定听您的!” 

有了积极配合,结合前一次检查,沈大姐咬牙做了第二次PET-CT检查,结果提示:全身多发高代谢,淋巴瘤不能排除。 

一旦明确淋巴瘤,对患者及一个家庭来说将是沉重的打击,但王主任并没有立即定论,她感觉还是有疑点:若是淋巴瘤,去年三月发热至今,患者理应是疾病晚期。 

因此,再一次骨穿和淋巴结活检又摆在面前。 

而急转直下的是,沈大姐突然出现嗜血现象,高热39℃-40℃,白细胞降至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血小板快速下降到正常值的十分之一,全身淋巴结再次肿大,病情凶险异常。

所幸抢救及时,沈大姐再次做了骨髓穿刺活检,结果为阴性,嫌疑名单上终于又少了一个,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王晖说,这个时候,一个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剥开迷雾直抵真相,需要多学科会诊。

今年4月,沈大姐免费参加了第三次发热待查多学科会诊(MDT),感染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皮肤免疫科等专家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肝炎。

于是,有了针对性用药,沈大姐的体温很快就稳定了,王主任笑眯眯地对沈大姐说,“这次你可以安心出院啦。”

出院时,沈大姐泣不成声,发烧一年多,这期间,她住院7次,检查无数,绝望无数。终于在瑞金医院MDT多学科合作下成功确诊。

通讯员 李东 记者 左妍

 

06-10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