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径,江南别样的古村落,山环水绕,小溪绕村庄将近一周,四周均为高山。贴着小溪一条叫“水路”的乡村公路呈“C”字形,架在小溪上的十来座各式小桥连接村庄和公路的各处,虽说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但汽车是无法进入的。

七夕会·旅游 | 菊径-LMLPHP

一棵千年古樟屹立在村口的公路旁,我们将车停在了村口的大树下,环目四周,满眼的绿色,偶有一些民居的马头墙透过树丛,忽隐忽现,停车场边的小溪里悠悠地漂流着一张竹排,撑排的老人不时把撑杆换上网兜,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和杂物,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往左走百十步,一条贴着公路向下的石板小径,便是第一条进村的通道,路旁建有宋代的何氏宗祠。据说菊径村是明代名臣何如宠的故里,祠堂内原有大明崇祯皇帝于崇祯元年钦赐的 “黄阁调元”匾额(已被盗),意为“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之意”。虽已历经沧桑,但依稀能见曾经的辉煌,而今祠堂是同族村民举行各种重要庆典的活动场所。

循着小径前行,出人意料,眼前呈现的是一座古朴的廊桥,木结构桥身两边建有可供村民休息的长椅,黛瓦覆顶,顶上椽子边还挂有红灯笼,晴可遮阳、雨可避雨,俗称 “风雨桥”。桥下成群的鸭子在溪水中嬉戏;溪边大妈大婶边洗边说笑着;路旁墙边有的大爷坐着晒太阳,有的蹲在溪旁泊岸边,手臂上挎着个烟袋,相互传递燃着的烟引,抽着烟、聊着天。一派清悠纯朴山间农村的景象。

走在村边的田埂上,不远处用木稍、板条和竹子等围着的菜园,绿油油一片。看着那棵棵青菜、丛丛的菠菜、抽心的蒜苗,胡萝卜偶尔露出的半截橙色,在绿叶映衬下格外醒目。

白墙黛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风格的特有表现形式,这里虽然不是徽州,但原来也是古徽州六县之地,所以处处散发着古色古香。由石板与卵石铺砌的道路曲折而幽远,它会把你引进八卦迷宫,外人进入稍有疏忽便会迷失。

在街道转角处远远看到一幢老屋,残缺的土墙缝隙间长满了青苔和小草,里边一棵当地人叫“抛”(可能我们叫胡柚)的果树伸出在墙外,上面还挂着许多熟透了的“抛”,绿色的叶子,黄色的果子,煞是好看。

我们从低矮的围墙上看去,那是一幢略显破旧的老宅,砖木结构,门窗花格有些已脱落,而屋顶的瓦楞里长着许多棕色的瓦松,想必这幢老宅年代一定已久远了。据说瓦松对生态要求苛刻,所以这里的环境一定很好,周边的民居、白墙青瓦更衬托出这幢院宅的古老,但院内还是非常整洁的,一侧是摆放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坛坛罐罐,上面种着各种花草,另一侧种着不同的蔬菜,特别是角上一丛生姜长得特别茂盛,小井边上放着一个利用旧篮球制成的提水桶,应该是用来浇花种菜的,想必这家主人一定是节俭治家的一把好手。

婺源大鄣山乡的菊径村是个古朴清幽的山村,共有三百八十余户一千四百余人,村民都为何姓,据清《何氏统宗谱》记载何氏宗族祖先于宋朝乾道年间迁居于此,近千年来繁衍生息,遂成大族。村内曲径通幽、巷陌交错,村外曲水环绕,村人淳朴厚道,热情好客。

06-12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