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贵州遵义赤水竹编联合上海哈尔滨食品厂推出的“竹报平安”糕点礼盒 官方图 下同
大山深处手工的竹编点心盒,里面装着充满奶香的上海蝴蝶酥……今天,在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贵州遵义的赤水竹编将联袂上海的老字号“哈尔滨食品厂”,推出“竹报平安”糕点礼盒。在美味与非遗文化交融的背后,其实是上海与各地非遗文化的合作,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产业化,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不仅走进寻常百姓家,也能奔向世界大舞台。
竹编配蝴蝶酥,只是第一单
提起赤水竹编,大家一定还记得去年进博会上,上海的凤凰自行车与遵义的赤水竹编“牵手亮相”,不仅展示了非遗和老字号“硬核实力”,也是一种“精准帮扶”的示范。遵义是上海对口帮扶城市,凤凰自行车牵手藤编传承人马毅,研发藤编前车篮和书报架,使得这辆自行车更具功能性。今年,带着产品来参加“上海非遗购物节”的是卢华英,她和马毅一样,都是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的学员。从贵州来上海,他们系统地学习了如何推动了非遗资源的开发性保护和传承。来上海之前,从竹雕和竹编的技艺上,卢华英非常精湛,不过她的不少代表性作品,都是请相关老师帮忙构图和设计的。她总觉得,若不懂设计,编织的作品就显得平凡,没自己的艺术特点,这样的作品非常容易被复制,在上海学习期间,她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杭州、安吉、莫干山的各类竹编制品厂,学习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尝试将竹编和其他材质结合,看到了很多传统工艺怎样和现代美结合的案例。
图说:竹编点心盒里装着上海蝴蝶酥
学习期间,上海大学还特意为他们设立了一个“传统公益工作站”,帮着卢华英等非遗传承人牵线搭桥。比如,在工作站的联系下,上海的老字号“哈尔滨食品厂”的“哈氏”糕点海派制作技艺是上海黄浦区非遗项目,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竹报平安”糕点礼盒正是两大非遗项目的结合。“吃完里面的糕点,这个竹编盒子非常精美,也是一个可以用来日常使用的储物盒。”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说,“这份订单也让赤水竹编逐渐开始产业化起来,现在正在帮谈第二和第三个订单,相信会越来越好。”
图说:杨昌芹(右一)在贵州省赤水市的培训基地指导学员制作竹编
的确,有了来自上海的订单,在遵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学习竹编技术。同样在上海学习之后,90后的非遗传承人杨昌琴回到当地,招收了很多学员,大都是附近的留守妇女,甚至还有一些残疾人,在她的耐下教导下,这些学员3个月就能独立做一些简单产品,据了解,有的学员学了竹编后,每月可以挣上3000多元,生活费没有了问题。
刺绣变成网红,摆进专卖店
撒尼刺绣,来自于阿诗玛的家乡石林。撒尼刺绣的传承人昂贵通过在上海的学习,这一次参加“上海非遗购物节”,不仅也将带来全新的撒尼刺绣收纳盒,“这也是通过在上海的学习之后,这款的刺绣收纳盒灵感来源自撒尼人传统的收纳木箱,是既有民族时尚气息,又有实用功能的小型刺绣收纳盒。”
图说:毕跃英是远近闻名的非遗传承人
在石林,昂贵的母亲毕跃英,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她在自家开办的作坊里自产自销,所有关键工艺环节上都保持了纯手工生产,不过量小,也有地域性局限性。昂贵说,现在的纯手工艺人大多四五十岁,她们靠刺绣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只是把它作为一项传统爱好,给自己或者下一辈绣一些用品。“以前我们要干农活,休息的时候能绣几针就绣几针,从来没想着要卖”,毕跃英说,如果要靠卖绣品为生,完全不肯能。
去年,昂贵和近二十位萨尼刺绣的传承人来到了上海,他们参加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石林撒尼刺绣技艺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这些年来,这个班级为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请来过,投资公司的总经理来教市场调研,也有爱马仕“上下”的公关经理讲授营销传播,还有来自宝岛台湾的设计师教他们跨界设计……不少同学的结业作品还被请进了淮海中路的755商场,用快闪的模式销售。
图说:精致的撒尼刺绣收纳盒颇受欢迎
昂贵说,“经过非遗研培学习提升后,首次在2019年上海外滩奔驰体验店的活动上亮相的刺绣收纳盒很受欢迎,仅活动当天就销售了76个,之后奔驰公司请我们又专门给他们订制了一批纪念版收纳礼盒。”本次购物节昂贵将通过网络带货,价格也在180元至380元之间,“这个价格也是通过我们学到的市场调研方法再定的。”
通过一人带动一片,从上海回到石林,昂贵立刻调整了工作室的布局,还把产品重新分类定位,他还在想下一步自己也在抖音上做个带货达人,助力非遗产品的商业转化。同时,昂贵也让更多当地人看到了传承非遗的前景,昂贵的工作室已经先后培训了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