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交通大学 来源/记者 孙中钦 摄
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体育学院举办“2020年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全国致力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共谋计策、贡献智慧。
“百年名校无不重视体育。”上海交通大学孙麒麟教授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百年名校文化建设》中谈到,“回眸中国百年历史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无不体现出对体育在完全人格、实现强国强种梦方面的重视。”
孙麒麟介绍,从古至今,体育亦贯穿中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国最早的精英教育要求通五经贯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其中,射表示射箭技术;御表示驾驶马车战车的技术,都属于体育范畴。孔子也强调“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讲文韬,也讲武略。此后,武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促进了古代军事体育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
孙麒麟认为,当下,大学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期发展中,要振兴体育非遗,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围绕“健身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继续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提醒我们,人类的健康问题是和平时代最基础、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普遍性的问题。传统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技艺内容,对于身体、心理、精神健康都有综合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提升和发挥武术在健康中国中的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连辑先生,以《武术的文化属性与现代生活》为主题,详细阐释了中国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理念以及在岁月积淀下形成的文化属性。
与会专家认为,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弘扬与传承,就是留住“乡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和魂魄。政府、高校、专业机构应携起手来,从战略谋划、理念更新、手段拓展、机制创新等方面,共同推进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传播等工作,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