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各地学校陆续复学,人们发现,不少孩子戴的镜片加厚了,学校里“小眼镜”越来越多了,多地眼科门诊中小学生就诊人数也明显增加。孩子视力下降甚至近视,家长发起了愁。怎样摘掉“小眼镜”?商家从中看到了商机,推出各类视力矫正产品。
图片来源:东方IC
然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其中部分产品效果不实、资质不明、价格过高,还有些存在损伤孩子视力健康风险。
“3D训练”“5D热敷”“6D移动光学”“8D立体光学”,不少产品的宣传词看上去“高大上”,其实要么和近视治疗技术并无直接关系,要么效果与抬头远看差不多。“4周摘掉眼镜”“每天10分钟视力提高一行”“恢复您1.5的视力”,疗效承诺言之凿凿,但《广告法》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等内容;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巩固到18岁,才能一直保持承诺的效果”,也是一种不怀好意的话术,为的是长期“收割”家长的钱包……
与其相信这些不靠谱的“治眼神器”,不如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以及在孩子视力下降、出现近视症状后,带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
去年3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其中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家长需要科学、理性地对待孩子的近视问题,不要轻信商家的片面之词。一些“高科技”名词听上去头头是道,实际上和此前的所谓“量子波动阅读”一样,经不起分析推敲。如果轻信这些忽悠人的把戏,白白耗去钱财之外,还可能耽误孩子的近视矫正,甚至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损害。
同时,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力度整治近视矫正领域的乱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家长和孩子擦亮眼睛。
纪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