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2500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一直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我们在提倡创新驱动,这是正确的,不过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驱动创新,这是当务之急。现在“学奴”在增加,不是好兆头。要知道拾人牙慧,吃人家嚼过的馍是没有味道的。爬行主义是爬不出创造、创业和原始创新的。爱因斯坦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在处理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上要坚持求同存异,在学术之道上要坚持求异存同。要敢于挑战常识、挑战权威、挑战“不可能”,敢入无人之境、敢闯未知领域、敢破“未解之谜”,不云人云亦云,不谈老生常谈。我们常说:“出类拔萃”,只有跳出老掉牙的那一类,方能选拔出“萃”来。我们想超车,不换轨如何超车?在学术上要提倡换轨超车的创新精神。
而要换轨超车,必须胸怀大志。诸葛亮说:“非志无以成学”。读者都是“小诸葛”,请无论如何不要忘记老诸葛有关立大志的遗言。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在他论政的名著中写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什么意思呢?你想拿金牌,向拿金牌的方向努力,其结果可能是拿银牌;如果你只想拿银牌,那你肯定拿不到金牌,说不定只能拿个铜牌。可见,目标的定位很重要。卓越是你心中最强的力量,卓越是你身上最亮的光彩;希望你们绽放光芒,不能停留在眼皮底下的那片“小天地”“小乐惠”。
从本质上来说,正常人都是有创造发明基因的。我们人的内因决定我们有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可能。从外因看,我们的大学就是一个让年轻人充分展示、尽情释放、激烈碰撞各种奇思妙想的集散地,是创新的源头、是从0到1的原创知识的基地。学术思想自由的大学校园,使得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计、新发明层出不穷。内因与外因决定大学生完全有可能把创新变成光辉的现实,干就干成一流、做就做到极致。
这里提一句,不要迷信洋人。十多年前,我到美国一号大学的一个学院,院长对我说:“我是中国工农兵学员。”我有点愕然。他继续说,他本是法国人,“文革”中在北京语言学院读过书。我笑了。从交谈中,我知道他只写过两本著作。对此应该如何分析留给大家,我到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