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沪语百印》书影 官方图
熟悉夜光杯副刊“上海闲话”,几乎每周都可以看到海派篆刻名家周建国的篆印,其以上海地方俚语民谚为内容,耳熟能详,琅琅上口。持续发表3年后,周建国从百余方印中甄选精品,集结成《沪语百印》,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上海书法家协会公众号昨日头条推荐这部饶有特色的篆刻新著。
周建国回忆,韩登安先生治过一方“起马人”,这对他是一个启发。韩登安先生曾在西泠印社曾任总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起马人”的意思是“起码人”,就是“小巴蜡子”的意思,这是谦逊的定位和独善其身的警策。周建国心中起了回响,于是他为自己治了一方“起马人”闲章,自戒之余兼向老前辈致敬。后来灵光闪现,他干脆以上海的方言俗语为题材,创作了好几方闲章,受到同道的鼓励与称赞。
三年前开始,在《》夜光杯副刊上,时而有周建国的新印花绽放在醒目位置,意外的惊喜来自印文内容出奇出新。比如“抱佛脚”“人来疯”“一本三正经”“求人不如求己”等。周建国在文章中说:“自从上次刻了八方沪谚熟语印后,受到同道的好评,上海老闲话用传统艺术的老形式表现出来,恰到好处。”在夜光杯编辑们的鼓励下,周建国继续将更多上海方言植入印面,乐此不彼,蔚成大观。
坚持下来的动力还有一侧,就是来自上海本地读者的反馈,都说他的作品是击中了痛点,因为周围会讲上海话的年轻人和小朋友越来越少了。周建国观察周围的朋友们,确有这份心结:学校课堂里已经没了方言氛围,上海方言在青少年这里几近失传了。连“老上海”也在操着别扭的普通话配合第三代的闲聊,足见挽救上海方言任务艰巨,阻力重重。“篆刻是世界公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像上海话等各地方言,也快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结合了两者,看看是否起到些鼓舞的作用。”周建国道。
图说:有腔调
图说:扎劲
“这些生动的沪语切口,有市井味,有烟火气,对我而言记忆犹新,平时我也是这样讲话的。上海话里有俚语、谚语、歇后语,具备海派风味的我尽可能多挑选一些,随时增补生活里获得的灵感。”一次聚会,别人称赞周建国是篆刻大家,他和别人介绍,自己不是一本正经搞艺术的艺术家,篆刻是平时生活中“解解厌气”,归来后,就刻了“解厌气”这方印。
在新作中,周建国挑选了用普通话无法达意的字词,或者和普通话的语义相左的表达,这些词语诙谐生动,很有特色。比如“写意”,上海话里有舒适的意思。比如“巴结”,上海话里是勤俭节约,会过小日子的意思;再比如“做人家”,不通上海方言的人听了肯定是一头的雾水。
收集了《》版面上发表的百余方印外,他请图书编辑挑选了喜庆洋洋的红封面。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20方治印,他治了一方印“放一百廿个心”放在封底,幽默地呼应了全书主题。
作家沈嘉禄为本书作序时评价写道:“柬谷兄(周建国字柬谷)另辟蹊径,从沪谚熟语中寻找创作灵感,将大俗化为大雅,为古老的篆刻艺术浇灌,文学与风俗的养分,拓展了中国篆刻的表现空间。”
周建国,字柬谷,别署双持轩。1956年生于上海。师从著名篆刻家江成之先生。由临摹秦汉着手,下及元朱文体并明清诸派。潜心研索,融于创作,追求形神俱获之境界。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老年书法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