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全面复学以来,除了作息需要调整,还有许多“心问题”正在考验孩子和家长。记者日前走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和家长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多。专家指出,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宅家网课、考试推迟、出国泡汤等情况持续给学生家庭带来影响,老师、家长应及时给关心和帮助,实现心理“复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我的计划打乱,失去动力
支招:先试试远离“床心引力”
佳佳就读于本市一所重点类高中,成绩不算拔尖的她做事很有想法。佳佳告诉接诊的儿童青少年科刘漪主任医师,“我本来想参加春考上大学,没有做好要高考的准备。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被录取。想到还要参加高考,我就很沮丧,没有动力,看不进书,浑浑噩噩。”
佳佳反复强调“计划打乱了”,心理已被击垮。在家的日子,她总是熬夜、睡懒觉,硬着头皮上网课,但做什么事都“没意思”,再也“战斗”不起来了。
佳佳这样的状况不是个案。刘漪说,疫情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改成了网课,还在于带来的学习和生活规律性的打破,以及他人监督的缺失。所以,不妨先改变作息和规律,战胜“床心引力”,做到早睡早起,同时制定作息时间表。如果自己没有意志力,可以让家长或者同伴监督。还可以换一个环境,在确保疫情期间安全的前提下,找一个能安心学习的地方。复课后,应当积极去学校上课,找回做学生的状态。
高考是一件“大事”,刘漪建议,不妨把任务进行分解,合理安排时间,给自己一些成就感。同时要给自己心理暗示,高考不是考一阵子的学习情况,而是考验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积累和能力。而自己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我想独立,妈妈却管头管脚
支招:家长应帮助孩子全面成长
自控力不足,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成绩下滑厉害……刘漪接诊初三学生浩浩时,妈妈就列举了儿子的一系列缺点。刘漪观察到,这是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人很聪明。
“妈妈抓学习很紧,什么都帮我安排好,我觉得很没意思。我不想再和小时候一样听她意见了。”浩浩的一番话,说出了许多青春期男孩子的心声。
除了学习外,15岁男孩应当学会很多“生活技能”了,比如洗衣服,收拾房间,甚至做菜。当然,浩浩都不会。“许多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刘漪说,青春期的孩子,思想上独立,但能力尚不能驾驭。应尊重孩子的生长特性,适度管理。“开放、接纳”是态度,“适当放手、正确引导”是方法,“和孩子共情、平等对话”是技巧。
刘漪还说,家长别只关心学习,生活管理方面也应该加把劲,让孩子全方位成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我永远达不到妈妈的要求
支招:别让孩子自我否定
小张今年读初三,成绩平平,而妈妈期望值又很高,一心希望女儿成为自己的荣耀。这种强烈的落差导致母女两人都特别焦虑。复课后马上迎来了期末考试季,母女两人的矛盾就更深了。“一直以来,小张十分认同妈妈的这种价值观,当她无法达到妈妈的目标时,心情就很压抑,认为自己很没用,还有了自残等极端行为。”儿童青少年科范娟主任医师说,“有许多家长至今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家孩子就是个普通人。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很重要,便于孩子和家长能够达成目标,又可为下一步提升预留足够的空间。”
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都有自身的天赋和才能,应当充分的了解孩子内在的潜力,而不是把关注点都放在分数上。此外,大多数的孩子长大后都是平凡人,家长要懂得如何发掘孩子的亮点,避免过度追求完美,那么,孩子也会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
我拖后腿了,很难过
支招:避免离羞辱式教育挫伤孩子
小依读小学时成绩很好,到了一所民办初中后有点力不从心,常常跟不上。心里有了落差的小依,最怕老师批评她。“你成绩已经这么差了,上课还不好好听?”“不是为了考名校,就不要来我们学校。”这些话萦绕在小依脑海,她觉得自己拖了班级后腿,越来越不自信。
“有的好学生内心敏感,很容易因此丧失自信。而学生阶段,老师就代表了权威,老师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范娟告诉记者,羞辱、嘲笑的批评语气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老师应当牢记信任、鼓励和接纳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六字诀”,多正面引导孩子,且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说狠话,不要当众挖苦,一定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分层对待每个孩子。
“孩子都不一样,作为老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而不是一刀切或者用狭隘的成功观念去影响他们。”范娟说,相信批评教育得当,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范娟建议,家长要对孩子增强逆商教育,培养“韧劲”;老师采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倾听他们的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而不是用权威压人,才能更好地让他接受教育。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