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汽智能重卡在东海大桥上列队行驶 上汽集团供图
近些年来,“汽车”的概念不断演变,伴随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智能驾驶正悄然改变人们的出行体验。今年4月初出台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移动出行”,是上海发展在线新经济的12个重点领域之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在线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新型移动出行的新趋势、新链路、新模式逐渐清晰。
图说:在北斗导航的帮助下,“擎天柱”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擎天柱”领衔智能驾驶
拥有L4级全自动驾驶水平,会一次性精准停车,还能与同伴近距离列队行驶——上汽集团有一批智能驾驶重型卡车,融合5G、人工智能、V2X(车联通讯)等先进技术,个个都像“擎天柱”。
当它们以60公里/小时的车速排队驶过东海大桥,彼此相距仅20米,以往由人工驾驶过桥,重卡的安全间距约150米,大桥通行能力明显提升;当它们进入集装箱堆场后,停车一次到位的成功率100%,而以往,即便是老司机,也容易开过头,再倒车,影响装卸效率。
这批智能重卡去年获得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上岗半年多,已在洋山深水港实现小批量示范运行,全年预计可运输2万个标准集装箱。
从上海深水港物流园出发,经东海大桥到洋山码头,来回72公里物流环线,涵盖普通道路、高速公路、码头、堆场等场景,经常迎接7级以上大风的考验。“擎天柱”们要实现精确定位、停车和列队行驶,难度相当大。桥上多雨多雾,外加海面光线反射,会干扰车辆感知系统;缩短间距,又降低了系统容错率,细微失误就可能威胁车辆安全。
攻克难关的一大功臣,是精准位置服务企业“千寻位置”的智能驾驶专有服务FindAUTO。“基于北斗卫星定位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可提供厘米级定位、视觉激光感知系统和高精度地图,帮助智能重卡在15秒内一次停到位,且不受气候、光源等影响,保障复杂环境下的行驶安全。”千寻位置智能驾驶架构方案经理韩清华解释。
有“擎天柱”领衔,港区作业和通行效率、环保及安全水平都大大提高,上汽集团未来还将在洋山港投入更多智能重卡。智能驾驶代表了在线移动出行的“新趋势”——逐步量产的智能汽车,和越来越多自动驾驶道路、园区、港区一起,助力中国“新基建”,推动智能驾驶全产业加速发展。
图说:进入堆场后,智能重卡停车精准到位
“北斗星”精准时空定位
在港区、矿山等特定场景,千寻位置及其背后的北斗导航,帮助“擎天柱”越变越聪明。而在整车功能实现、封闭环境测试场、开放环境示范区等应用场景,也出现了不少解决方案。
就在昨天,千寻位置与广汽新能源联合宣布,全球首款北斗高精度定位智能车型上市,定位精度达厘米级,不受视线遮挡、恶劣气候等因素干扰,紧急制动预警、前向碰撞预警等安全功能升级。今年内,6款搭载FindAUTO服务的车型将陆续量产上市。
面向封闭道路测试区,千寻位置建设“车、路、云、图”一体的“V2X+北斗”高精度示范系统,为智能驾驶测试平台提供“数据采集、仿真注入、协同控制、测评分析”等多项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即将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近期将发射。届时,在地球任何地方,都可享受到北斗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从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一箭双星”发射成功以来,3年内已发17箭29星,连战连捷。
天上的“北斗星”如何落地,服务地面各类应用场景?2015年诞生于上海的千寻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北斗卫星的基础定位数据,我们在全国建了2600多座地基增强站,运用自主研发的时空智能算法,推进北斗应用落地,为数亿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等服务。”千寻位置CEO陈金培介绍,北斗不仅是卫星导航系统,也是智能综合时空服务体系。“在数字时代,‘时空智能’是一项关键能力,每台智能设备都必须具备对时间与空间的高分辨率感知。”
上月,千寻位置宣布升级智能驾驶战略,将建设严格高效的测试标准、安全可靠的道路环境,推进车路协同,保障智能驾驶量产应用。随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北斗应用和产业链日趋成熟,与智能交通领域密切融合。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服务,成为移动出行的“新链路”。
图说:智能重卡停车一次到位的成功率100%
“三步走”聚焦集约模式
充分利用集约化在线平台,是移动出行运营的“新模式”。市经信委透露,上海为集约化移动出行制定了“三步走”战略:2021年前,聚焦网约车运营,为用户提供稳定的运力保障和更好的服务体验,5年内力争投放100万辆;2021年至2025年,稳步拓展衍生业务,构建出行生态,在智能充电、维修保养、融资租赁等领域开展合作;从2025年起,致力于成为智慧出行的引领者和智慧城市的推动者。
通过深度应用车联网等创新技术,集约化在线平台可以全面保障出行安全和乘车体验,还能通过精准数据、边缘计算和不断完善的算法,提升移动出行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营效率。
比如,滴滴出行在2016年就组建了自动驾驶团队,2019年8月升级为独立公司,拥有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数据标注、问题诊断、车辆改装、云控与车联网、车路协同、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团队。
滴滴近日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完成首轮超5亿美元融资,将加大研发与测试投入,加深产业合作,推进在特定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载人应用,并适时推动载人测试在上海落地,提升出行安全和效率。这也是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获得的单笔最大融资。
获得资金支持后,滴滴将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增加投入,探索区域落地,助力“新基建”发展;同时加深与汽车上下游产业合作,加快自动驾驶量产进程。除自建测试车队外,自动驾驶公司计划把此前累积的海量出行数据用于仿真测试,突破实地测试数据量的瓶颈。目前,滴滴已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获得路测资格,并取得了上海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
首席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