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湖北十堰市郧阳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5.63%下降到去年的0.21%,5年累计减贫16.09万余人。对于背负着“南水北调”重大使命的郧阳来说,这实在是一项既艰苦又可观的成绩。

一方山水养不了一方人

2008年11月份,“南水北调”中线二期移民工程在汉水之滨湖北十堰市全面启动。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水利建设移民28.7万人之后,再度动迁18.2万人。这意味着当地许多乡镇和村庄不得不再度后靠,向海拔更高的山上搬迁。2010年至2012年,郧阳移民又一次走上了大迁徙之路。

紧临汉江的十堰市郧阳区,前后迁徙18万余人。这个原本集“老、山、边、贫、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大迁徙、大沉没之后,面临着更加深度的贫困。

2014年,郧阳在全区建档立卡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多达16.3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63%,超出湖北省平均水平20.82个百分点。其中,须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就多达2.1万户6.3万人,全省排名第三。

摸底调查做细做实

在郧阳区工作13年的区委书记孙道军坦言,多次迁徙伤了郧阳的元气,但就在这时,党中央作出了“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的重大决策。

“必须实现精准脱贫,避免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精准二字以千钧之力,压在了决策者肩上。孙道军说,为了落实精准脱贫,全区组织341支扶贫工作队、1.2万名区乡村三级党员干部,走进全区7.4万家农户,每人包保3户至5户,对劳动力彻底摸底调查,为每一个家庭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方可持续减困、真正脱贫。

为此,郧阳又谋划和实施了“百名干部走百家企业”大行动,全面了解辖区所有企业、项目、超市、商场的用工需求,依据需求信息及企业订单,由政府操持免费培训各类农民工技术,高质量输出8万余人异地就业。

去年夏天,郧阳青曲镇的蓝莓基地里已挂满了紫色果实,一场丰收的采摘节即将开启,为果园工作的农民也都有了可观的收入。

据了解,郧阳区政府近几年帮助盘活困难企业,带动了20余万亩桑葚、蓝莓、木瓜、花椒等土特产品基地和50余万亩蔬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基地发展,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2万多个。

来到柳陂镇辽瓦幸福院,这里的孤寡残疾老人正在吃晚餐,一位老人表示,“若搁在往年,我们这些没儿没女的,早不知饿成啥样了。但现在吃得饱穿得暖,生活不发愁。”郧阳区委常委陈茹介绍,郧阳区20个乡镇现已全部建立了这种医疗文化设施配套齐全、食宿干净舒适的高标准养老院,兜底安置了5223位农村孤寡老人,以及残疾智障等特殊群体。

易地搬迁产业先行

精准扶贫工作一开始,郧阳区委、区政府就决定从易地扶贫搬迁破局,这种以人员迁徙促产业转型所创造出的“郧阳模式”,现已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

郧阳区各乡镇对贫困户坚决兑现“选最好的地方安置,以最优的产业帮扶”这一承诺,在环郧阳湖中心城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在国道、省道沿线城镇经济带,统筹规划了37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高标准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香菇、袜业两大扶贫产业,更使郧阳插上了精准脱贫的强劲双翅。

“其实,历经数十年南水北调,土地淹没已使郧阳没有一块成片的地方可供安置贫困农民。”郧阳区区长胡先平说,但精准扶贫就得产业先行,政府必须规划好稳定且能持续发展的产业,确保脱贫致富不返贫。

走进汉水之滨的杨溪镇青龙泉社区,经过两年建设,投资10亿元的“香菇小镇”已经在原本一无所有的荒山上临江而立。3000多亩土地上,集中安置了来自郧阳全区18个乡镇的4169户、15021位贫困农民,配套建设了多达1000万棒的香菇产业基地,创建出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单体项目。

眼下,郧阳依托湖北十堰昌欣香菇产业公司,已在全区建成自动化制棒车间28个,发展香菇3500万棒,种植收益达30亿元,带动3万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与郧阳签约的上海东北亚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香菇小镇”总投资达11亿元,完成了亚新针织产业扶贫项目总面积约4.2万平方米的厂房,以及10000平方米的食堂及职工宿舍,现已全部竣工,袜业扶贫车间设计安装织袜机2000台。

产业转型与升级,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郧阳子弟返乡创业和就业。两年来,郧阳区先后从上海、浙江等地引进19家袜业企业,在柳陂镇建起袜业扶贫产业园区,在18个乡镇建成袜业扶贫车间,全区配置袜机7500台,每年生产各种出口棉袜10亿余双,产值达20亿元,带动1.5万名青年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创业。

05-05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