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陆家嘴论坛第六场全体大会 记者陈梦泽 摄
金融科技近年来蓬勃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源源动力。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与日常生活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也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息息相关。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中心,让科技为金融服务赋能,是提升金融业服务能级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今天下午,中外嘉宾围绕“金融科技中心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在陆家嘴论坛第六场全体大会上展开脑力激荡。
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社会共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数字化转型让各类要素重新配置,产品服务更智能,供需匹配更精准,专业分工更精细,对金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上海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众多,拥有丰富的经营场景,创新意愿很强烈,本地科技企业也都有很强的技术实力。”
李伟强调说,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对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我们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试点。上海要在试点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数据交换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对数据的管控,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中日金融机构合作空间广阔
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佐藤康博说,受疫情影响,无接触经济显得格外重要。“在金融领域有一个明显的方式转换,从扩大实体网点配置大量柜员的传统面对面营销,过渡到利用智能手机开展数字化营销。经历全球疫情,转化过程会进一步加快。”
佐藤康博对中日合作充满期待。他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数字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与日本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中日两国今后可以就一些重要话题,比如确保数据自由流通的信息管理方法等,开展密切沟通和公开对话,以形成数字经济未来的全球标准。这对两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批量化赋能中小型金融机构
平安集团总经理谢永林介绍,科技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0到1”,以金融公司本身为主体,透过一系列新技术,比如“ABCD”,即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及大数据(Data Analytics)等新技术,来实现金融主业的提质增效。
但对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而言,“0到1”有难度,门槛比较高,可以尝试“1到N”。谢永林解释,“1”就是以金融科技能力较强的金融公司为主体,提炼从“0到1”的成果和经验,批量化赋能“N”个中小型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政府推动金融科技深入融合
上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金煜认为,政府的参与,是金融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推动力量。比如,上海建立大数据中心,就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对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打造金融科技中心的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很好地结合,能够不断挖掘数据的价值。”
安盛集团董事长丹尼斯·杜威判断,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将集中在B2B领域,有两大机遇:第一,借助金融科技改变现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流程,包括改善金融产品、数据分析、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等;第二,帮助现有金融机构扩大服务,纵深进入非金融领域。“技术企业能在很多领域迅速改善用户体验,所以和金融企业有非常好的合作前景。”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英国Z/Yen集团指数部主任Mike Wardle也都发表了真知灼见。
首席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