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最大价值,就是学会面对失败。做到最好的自己,就是胜利。”这是陈亦周爸爸给女儿灌输的思想。每每在体操馆里看着女儿面带微笑,起跳、转圈,甩出彩带抛起球,陈亦周爸爸总是很开心。
艺术体操,这项被誉为“地毯上的芭蕾”的运动,是体育、艺术和音乐的“三合一”。体育运动不是男孩子的专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沪上家长主动将女儿送去学习这项看似冷门、实则获益多多的项目。
享受快乐体操
每年上海市运会都设有艺术体操项目,比赛前一晚,陈亦周总是激动得睡不着觉。从幼儿园到小学,陈亦周是长宁区业余体校的“老”队员了,获得过不少荣誉,即便如此,她在比赛前还是会想很多心事,想着争胜、想着完美,偶尔也会因为比赛中的一个失误而落泪。作为家长,陈爸爸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我看到了孩子在比赛中,学会承担压力和责任。”
图说:陈亦周在训练中 受访者供图
但陈爸爸不希望孩子背负太大的压力,他希望女儿能享受体育快乐、阳光的那一面,从体育中学会应对生活百态,他总是这样鼓励道:“做到最好的自己,就是胜利。”
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陈亦周被业余体校的教练挑中参加试训。一周两三次的训练,以快乐体操为主,老师还会给孩子经常准备一些巧克力糖果作为小奖品,跟课外兴趣班差不多。每周去训练,成了陈亦周课余最盼望的事情了,在那里,有很多小姐姐、小妹妹等着她。陈爸爸感慨,“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们集体训练会很有劲头。训练和比赛中,谁失误了、谁摔倒了,她们都会齐心协力安慰、帮助,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体育运动中形成。”
图说:陈亦周参加2019上海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 受访者供图
塑造自信人格
奥运赛场上的艺术体操融合了技巧、舞蹈、韵律和色彩等丰富的艺术形态,但美则美矣,总给人略带高冷的感觉。过去,少体校的专业培训模式,令不少有条件有热情的孩子对“地毯上的芭蕾”望而却步。迈入全民健身时代,体育育人的价值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近几年,艺术体操也走近普通家庭,俱乐部育才模式的兴起,让更多孩子一圆“地毯芭蕾梦”。
第一次带女儿佳佳参加一场业余赛事,潘女士发现,孩子们并不都是专业体操教练中“手长脚长”的苗子,相反,其中不乏一些微胖女孩。但换上漂亮的体操服,每个孩子的自信都由内而外散发。
图说:沪上的俱乐部举办的业余比赛 资料图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让孩子学艺术体操,更多是培养一种体育技能、提升艺术修养、完善身体形态。“我们家女儿其实柔韧性一般,身材也不是特别高挑,送她去练艺术体操的初衷,是希望培养点气质。但三年练下来,我们觉得,她学会了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周围长辈都说她很阳光、很自信。”
潘女士还记得,女儿五岁时转呼啦圈,其他的孩子还不会,她已经能转几百个圈了。进小学后,体育课上教呼啦圈,佳佳一下惊艳了老师。“女儿四岁时,我们就将她送到了俱乐部,一开始她也会掉眼泪,觉得很苦。但现在,她特别积极,因为从中感受到了很大的乐趣。”
潘女士在培养孩子方面,和丈夫有共同的观点:现在的孩子从小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所以应当让他们从小学会吃苦、面对困难。“女儿刚出生时,我们就规划好了,她将来的课外活动,必须学一个体育项目,我们坚信,体育育人。”
疫情下,少儿体育培训此前按下了暂停键。但佳佳的父母发现,女儿在这三个月里的进步很大。原来,佳佳所在的业余俱乐部安排了线上小班视频教学,孩子对着电脑屏幕、根据老师指导做动作,每天一小时,佳佳的兴趣很高涨。
前阵子上网课,不少家长表示,必须陪在孩子边上监督。潘女士倒是很欣慰,佳佳只有7岁,但她脑子里已经“有根筋”了,知道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上课很积极。甚至网课结束后,她还主动加练,最近正在练习跳双飞。
大部分人认为,练过艺术体操的女孩子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得出来,除了身材挺拔、腿比较长外,她们的气质仪态也和一般女生不太一样。但实际上,一个女孩子的高贵气质不可能在一个夜晚养成,艺术体操这个项目也特别“吃”时间。
图说:陈亦周疫情期间在家坚持训练 受访者供图
练基本功固然枯燥,但11岁的陈亦周已经学会了独自战胜困难这一关。与此同时,在保证训练量的同时,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陈亦周懂得平衡体育和学习的关系,也学会了时间管理。疫情期间,教练给孩子们布置居家训练任务,卷腹、拉韧带、跳绳等。陈爸爸笑言,几乎不用监督女儿,她早已养成了自律的训练习惯,每晚临睡前还有一项固定动作——踢腿。女儿常常告诉他,最近最想念的就是艺术体操了,一周不练,就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
艺术体操之美,不止于体态。从艺术体操中获取快乐、自信、坚强、团结等意志品质,让孩子们从小懂得追求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