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揭晓,包括武康大楼、 上海历史博物馆、杨浦区图书馆等15项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入选。往昔的“深宅大院”其中不少已成为文艺地标,历史建筑随着时代的更新而更新,故事良多。

从深宅大院到文艺地标,沪上历史建筑“活在当下”-LMLPHP

图说: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公布 网络图

20年大修一次

此次项目揭晓的会议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这幢位于南京西路黄陂北路路口的建筑正是此次活化利用示范项目之一。从始建之初的跑马总会,到解放后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再到如今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它一直是上海文化活动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保护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邹勋提出,上历博不是一个单一的建筑,一定要把它与人民广场周边的区域和环境结合起来看,它是上海两个10年的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最有时代气息的新老建筑都呈现在同一个环境里。“对于这幢建筑的功能改造,解放后基本上每20年进行一次,都有上海最好的建筑师工程团队参与其中,建筑的精华被留存下来,但同时又改造它,让它可以满足当时的功能使用。”

从深宅大院到文艺地标,沪上历史建筑“活在当下”-LMLPHP

图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外景 记者 郭新洋 摄

解决改造难点

此次评选出的项目,不仅重视文物建筑是否保护修缮做得好,不改变文物原状,同时也关注如何利用文物资源,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向公众开放,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明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精巧的彩绘、富丽堂皇的门楼……位于长海路366号的杨浦区图书馆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品,修缮方面克服了哪些难点?

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葛虓告诉记者,自2014年图书馆修缮扩建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图书馆最初的设计理念已属先进,拥有适合阅读的大空间,但是建成后多年挪作他用, 这次修缮重点就是把许多建筑内部的空间隔断去掉。”

从深宅大院到文艺地标,沪上历史建筑“活在当下”-LMLPHP

图说:杨浦区图书馆 官方图

钟楼的屋面琉璃瓦、椽子和斗拱以及外立面上须弥座、门圈、花岗岩台阶等传统工艺保留部位也是建筑保护的重点。同时,工程团队对建筑功能做了一系列更新,其中包括完善空调、消防、避雷三个系统和无障碍设施的补充,“人们对空间的使用舒适度和体验感上与过去相比,有了剧烈的变化。以图书馆的查别系统为例,现代人对于查阅速度的要求,使网络化电子化如何结合在历史建筑中成为一个难点。不能破坏历史建筑,又要把这些后来的先进事物不露痕迹地排布在建筑中,如何修?这是一个挑战,我们反复讨论、衡量,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掘出了更多管线的走法。”

凸显活化利用

杨浦区图书馆在充分挖掘建筑历史内涵的同时,也考虑将它与长海路其他历史建筑放在一起,共同创建百年市政文化特色区暨上海市江湾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正如此次评选项目的评委、上海建筑学会监事长俞斯佳提及,上海很多历史建筑共存在一个现实的城市环境当中,优秀的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像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被罩在玻璃罩中的保护“比较消极”,“我们希望做到‘积极的保护’,如果它过去的功能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方式,应该注入新的功能,凸显活化利用的重要性。”(记者 徐翌晟)    

马上评|古宜今用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城市文化的根脉。保护好的古建筑,是否适宜当下生活,是否适宜向公众开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曾有一家文物保护单位,在每年仅一天的“文化遗产日”向公众开放,只不过两次,木质楼梯的表面就磨损了。还有一处百余年的文物保护建筑,木质廊柱上的油漆剥落严重——这也早已不是原漆,大约是十余年前修缮时涂上的,但是现在只能保持斑驳的样貌,因为是否重新漆要文物部门研究认定后再议……

昨天举行的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入选项目揭晓活动,主题就是我们的古建筑如何适宜当代生活,既有前瞻眼光,又有实际意义。建筑的本意,是让人生活其间。但古建筑也是老人,其承载的风雨沧桑也浸润在文脉故事之中,如何修旧如故,如何开门迎客,如何在确保其“健康”的同时,适宜地传递温度,是全社会的课题。很欣喜,有15个项目在修缮、开放两方面上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成为网红打卡地,更期待将来有更多的项目可以成为我们探究城市发展、文化根脉的窗口。

06-20 15:37